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专栏推荐文章》 《办理汇款注意事项及资助款疑问解答》 【求助】《访查活动求长期周末租车》 《办公室及各地区联络点》
《了解乐助会大全》 【求助】《各地区长期募集新旧纸箱》 【求助】《寻找采购书籍的固定供应点》 《捐助学生、捐赠物资指南》
查看: 15470|回复: 27

[综合类讨论] [讨论]你一定要学生写信给你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0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Verdana">    乐助会要求受助学生每学期一封信给资助人,现时共有700多个案,每年就应该有1400封信以上。我在乐助会多年,一直都以为书信组的工作最轻松,只不过代转书信。这种工作简单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问起刚刚离开书信组志愿者添添,才知道真相。<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当初,受助学生不多,这种工作可以作为一种享受型的工作。但如果700封呢?以一封信为例,当志愿者收到一封学生来信,按理是不应该打开的,直接交给资助人,可是不打开又不知道寄给谁,打开了开头见写上尊敬的善心人,于是就得从学生名字去找资助人,才发现资助人系一斤(打个比方,一斤莫怪)接下来就把书信扫描存档,要扫描就得到办公室才行,在家和公司都不能做,把统计好学生名单放上论坛,再以平信寄出,一个月后,一斤找上门来,为什么学生没有回信,志愿者又翻查档案,回答说已经寄了,这次挂号寄出。于是信到后一斤带上身份证去邮局排除领取。不计金钱,就这一封信要花多少精力?<br/></p></font>
<p><font face="Verdana">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如果每年有1400封信要处理,请设想将会是怎样的工作量?如果因为工作一个环节疏忽,工作量会报复性加倍,现时书信组负责的只有三两人,都利用工余时间做,根本应付不来,于是招致责备。书信组流动性大,越流动性大就越不能做好工作,如此恶性循环。<br/></p></font>
<p><font face="Verdana">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学生方面,有一些学生把回信视为畏途,我从来不要求学生写信给我就是给学生一个空间,但我会主动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在学。只有学生主动的来信那才是真正的来信。以往大都是老师组织学生做功课一样写,甚至写封信照抄,于是资助人会发现两封一模一样的信。<br/></p></font>
<p><font face="Verdana">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尊重资助人的同时,是否应该尊重学生,他(她)们因为贫穷,无奈的选择了受助,在我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有些学生的尊严受到了伤害。于是我对自己说,给他(她)们空间,让学生自愿写信。学生如同资助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能力也分别很大,内向的学生打死都不愿意写信,难道就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帮助他(她)。<br/></p></font>
<p><font face="Verdana">    </font><font face="Verdana">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今年以来,很多学生向我要资助人电子邮箱,有些会自己上论坛找到资助人的联系方法。表示和资助人直接沟通,我想乐助会是否可以大开方便之门,让学生资助人互动。</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于是,我想乐助会是否让资助人对号入座,让双方都可以找到快乐的源泉。<br/></p>
<p><br/></p></font>
<p><font face="Verdana">    新的访查就要开始,让多些资助人参加,开好个头,让资助人对学生多些了解。</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1 0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朱时务</i>在2009-10-21 5:40:00的发言:</b><br/>
<p>
<p><font face="Verdana"></p></font><font face="Verdana">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如果每年有1400封信要处理,请设想将会是怎样的工作量?如果因为工作一个环节疏忽,工作量会报复性加倍,现时书信组负责的只有三两人,都利用工余时间做,根本应付不来,于是招致责备。书信组流动性大,越流动性大就越不能做好工作,如此恶性循环。</font></p></div>
<p> </p>
<p>按照标准,我们要求学生是每学期寄一、二封信。即是说,这1400封信可能是半年,而一年有可能是2800封信。并且,这转发工作不是转给700个捐助者,有相当部分是二、三个合捐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将信件转给超过1000人。为何书信组的志愿者流动性大,因为谁在这个工作组都做不来,那样干脆换工作组或者辞职。所以到今天为止,书信组是助学部内一直以来工作都不能走上正规化的唯一工作组。</p>
<p> </p>
<p>本来,捐助人与学生直接沟通是乐助会助学规则,也是所有助学公益组织的规则,这样才能体现公开透明度。但通过乐助会中转书信,有时反而会被捐助人质问:为何不让我与受助学生直接沟通呢?每每到此时,我们只得苦笑了。</p>
<p> </p>
<p>现时楼主提出这个问题好,是时候好好讨论一个彻底的、我们力所能及的、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法了。</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1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据我一直以来担任书信组的工作,与及这一年来到学校与学生见面聊天中,了解学生写信的情况有以下几种:</p>
<p>1、学生写信给资助人,资助人有回信给学生的,这个比率不高,占百分之10左右;</p>
<p>2、学生写信给资助人,资助人没有回信的。这个比率有百分之60以上;</p>
<p>  资助人没有回信有三种原因:1、没有及时收到学生的来信;2、不知如何给学生回信的;3、不想给学生回信,加深学生的压力;</p>
<p>3、日常与资助人有电话联系的,减少写信的机会,这个比率是百分之五左右;</p>
<p>4、学生没有写信,资助人先给学生,但学生没有收不到的,这个出现的情况比较少,但也有,比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到五左右;</p>
<p>5、学生与资助人双方都没有书信来往的;这个比率是百分之10;</p>
<p> </p>
<p>   学生不给资助人写信的原因是也有几点:</p>
<p>    1、学生不会给陌生人写信,资助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农村的孩子,在性格方面偏内向,加上没有与外面的世界接触过,不知如何与不陌生人沟通、交流。同一间学校的学生,我第一次开见面会时,学生是低着头听我说话的;第二次去见学生,学生是抬头看着我,敢举手发言;第三次去见他们,我还没开口说话,他们就会先与我打招呼,问我一大堆的问题。这些应该是熟悉的阶段吧。所以建议我们的资助人不妨先走出第一步,先给学生写一封信,类似介绍自己,给学生加油的信件。</p>
<p>   2、学生写了信件后,因为不知帮助自己的好心人的通信地址,不知寄到哪里。刚开始的时候,个别的学生真的不会把信件寄给乐助会的,就是怕资助人收不到,不知如何才好,后来去学校告诉他们可以寄去乐助会转交给资助人时,学校老师都是集中收了,再寄来办公室的,那样一来,书信组的工作量就增大了很多,那段时间,我业余的时间全放在书信组上,上夜班,还让其他的同事要帮忙一齐才勉强完成了。还因为寄平信的原因,资助人没有收到信件,丢失了不少的信件。(现在高中的学校基本上都会有电脑课程的,学生日常每周也有一二堂的电脑课,上课时也会自习的时间,所以学生们都会给我或资助人发电子邮件,减少了信件丢失的情况。)</p>
<p>3、学生多次给资助人写信了,但一直没收到资助人的回信,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想法,第一,不知资助的哥哥姐姐们是不是没收到信件。(因为寄平信丢失的机率太高了,常有这事发生。)第二,哥哥姐姐们不回我的信,是不是打扰到他们了,他们不喜欢我给他写信。随着学生写信的次数多了,而资助人一直没有回信,对于学生也是一种打击,所以后来我有机会去学校见学生时,我都会跟学生解释这些事情,不是没收到信件,不是不回信,更不会不喜欢你们的来信,更多的原因是我们想你们好好学习,在不增加你们的压力情况下,希望你们安安心心的读书,同学们给哥哥姐姐们写信,就把自己日常的学习情况,课余时间的安排,与心中的想法告诉哥哥姐姐们,当我们是你的好朋友,是你们倾诉的对象就行了。哥哥姐姐们就可以通过你的来信知道你的情况,了解你的学习。</p>
<p>4、学生因为不知写什么内容,借口说功课忙不写信的。这种情况在多数同学中有发生的,不是说孩子不懂得感恩,只是他们有第二表达的方式。因为我留有电话与QQ等通信工具给学生,学生有时会通过家人、老师、同学的手机或QQ、邮箱给我发来一句问候或祝福的话,这些我收到都会给资助人转发过去的。这些也是他们表达的一种方式吧。</p>
<p> </p>
<p>其实说是这么多,就是一句话:学生给你写信了,你有给学生回信吗?</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1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唠叨几句:</font></p>
<p><font size="4">就我个人而言,是很希望看到学生的来信(不拘形式),目的很简单,只想了解我所资助的学生的近况(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看了楼上几位的帖,觉得照目前这样的做法,书信组的压力确实很大,而且也做不好!其实就象白翎说的:“(<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 color="#000000">现在高中的学校基本上</fon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都会有电脑课程的,学生日常每周也有一二堂的电脑课,上课时也会自习的时间,所以学生们都会给我或资助人发电子邮件,减少了信件丢失的情况。)”。</font>可以将捐助人的邮箱或QQ号告诉学生或将学生的邮箱或QQ号告诉资助人,有他们自己来决定是否需要通信联系。这样做既简单又直接,恐怕要比目前的情况(学生寄出的信资助人要等几个月后才看到)要好得多!</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詹森</i>在2009-10-21 23:55: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就我个人而言,是很希望看到学生的来信(不拘形式),目的很简单,只想了解我所资助的学生的近况(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font></p></div>
<p><font face="Verdana">    乐助会应该照顾资助人合情合理的要求,可是万一楼上资助的学生属于内向一类,怎办?双方都有理,双方都应该尊重。我想到的是对号入座的方法,访查时就了解学生的意愿,网络能力,是否有qq号,是否愿意和资助人沟通等问题。就在访查表格上调查。让资助人在选学生时就选好。</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如果资助人一定要原始书信,就应该提供真实地址,让学生直接寄去。</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詹森</i>在2009-10-21 23:55: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4">可以将捐助人的邮箱或QQ号告诉学生或将学生的邮箱或QQ号告诉资助人,有他们自己来决定是否需要通信联系。这样做既简单又直接,恐怕要比目前的情况(学生寄出的信资助人要等几个月后才看到)要好得多!</font></p></div>
<p><font face="Verdana">    这个办法最好,在联络表上我们就向资助人说明,並把学生的联系方法包括QQ,邮箱,家庭电话,个人电话(很多学生都有电话的,它已经是必需品),老师电话,代联系电话放上联络表。</font><font face="Verdana">资助人的电子邮箱在认捐后马上给学生,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向资助人发感谢信。如果资助人不愿意接受这种形式,把来信加到黑名单就得,绝对可以保护资助人的隐私。<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font face="Verdana">网络造就乐助会,也让我们走到一起,网络也是解决书信问题的方法。请问,你还有写信或收到朋友的信吗?<br/> </font></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2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乐助会发展的时间内,刚好是网络的使用在社会各界普及的时段。</p>
<p>在2004年,网上汇款几乎等于赌博,很少人敢赌,银行也没有推广。而到了2006年,银行就有意推广了,其实就是技术成熟和效益显现了。</p>
<p>2004年,访查的学生估计不到1%接触网络,高中的电脑室的配置仅仅为争取“资质检查”而设,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网呢。现在应该起码有50%的高中学生有条件间中上网,但主动的使用网络来浏览论坛,检索资料和跟别人交流信息,可能还是少数。</p>
<p>要受助学生全面走出纸质信件的交流方式,我认为还是在访查时候给于学生在电脑室当场示范,在回访见面会时候加以检查和培训,让学生做主动一方才是持久有效的方针。毕竟资助人做主动的虽然很理想,却难以这样要求。</p>
<p>而乐助会论坛就是给捐受双方打造的平台,上面有了学生的帖子,有了资助人的邮箱,也有了乐助会办公室和QQ群,渠道已经实现,利用与否就看学生本人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迷途汉</i>在2009-10-22 20:40:00的发言:</b><br/>
<p>而乐助会论坛就是给捐受双方打造的平台,上面有了学生的帖子,有了资助人的邮箱,也有了乐助会办公室和QQ群,渠道已经实现,利用与否就看学生本人了。</p></div>
<p> 1,<font face="Verdana">学校组的任务变成为学生上电脑课,可以利用周末到学校 指导学生注册,进入乐助会网页,和资助人直接联系。这项工作可以在今年资助的始兴中学,风度中学开始。</font></p>
<p> </p>
<p> 2,<font face="Verdana">每次回访,向受助学生的资助人发电子邮件,邀请他(她)们参加,並询问可以代办事情。</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刚接手书信组的工作。在正式上班之前就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一个耐力的工作。</p>
<p>1、第一天我就扫描了七十八页信,在我预期的强度之内。虽然不科学,但按这个预测一个月约有三百页信,平均一个学生的来信是两页,那么每个月是处理一百五十封信左右。加上分信、发邮件等工作,估计需要一天半左右的时间完成。</p>
<p>2、另一个方面就是给学生回信,假设看信以及每封都回信的话,我估计这将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p>
<p>当然,这是一个人完成的工作时间。所以我认为信书组常驻人员起码有三个人以上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完成每个星期收到来信及时在当即星期回信。</p>
<p>未写完噶,工作先。</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也在接受国家的资助。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受资助者,给帮助自己的人写一封信,或许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是必要的。<br />    在信件中或许更多的是表达受资助者的感激之情(除了感激之情,似乎能说的有限,老久一封信,不会像平时联系一样,说:“你今天吃饭了吗?我今天。。。。。。”)对于资助者来说,这一封信或许能让你了解了学生的现状,又或者是让你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但是对于写信者来说,这一封感激的信,他(她)或许是怀着自卑写的。一封信,可以让他(她)想到很多,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贫穷公诸天下,然后去接受一个陌生人的馈赠。如楼上各位所说,他若是一个外向的学生还好,但假若是一个内向的学生呢?这,或许是一种成长的伤害。<br />    联系可以,毕竟是帮助了自己的人,那是有恩的人,知恩图报是应该的。写信也可以,但是,这是应该是出自于自愿的原则。联系的方式还有很多。<br />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文字,还有很多表达感激之情的方法。譬如:回报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8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的一位好友在她做群主的群里发动群友们参加乐助会的助学活动,有不少人响应,并且有几位立即行动起来,认捐了学生。</p>
<p>为了确保响应者并不仅仅因为和群主及我的私人感情,而是真的出自“乐于助学”这样一个理念而参加,我一一地询问了响应者,问他们参加的动机。</p>
<p>他们的回答我很感动:希望一个孩子,不是为了城市里一餐饭、一次K歌、一次短途旅游、自家孩子一套百科全书的价格,而放弃一个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机会。</p>
<p>在填写联系表的时候,他们说,我想低调一点,我就是想帮助这个孩子,我并不想让他知道我是谁,我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也并不想让孩子回报我什么。因此,他们甚至不愿意填写自己的真姓,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在解答了填写城市是为了以后有相关活动时可以及时通知他们参加,他们才同意填上居住的城市名称,而坚持不肯填写实名和详细地址。</p>
<p>我再一一提醒他们(因为他们甚至都没有时间上乐助会的网页,委托我跟进所有的事务):请他们不要对外泄露孩子们的相关资料,我们希望,助学是一份爱心的表达,让孩子们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施舍。</p>
<p>幸运的是,这几个朋友,也认可我这个的理念。</p>
<p>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写信给资助人,不要把社会的关怀变成孩子心理的负担。我想,许多资助人可能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反而,如果资助人愿意写信给孩子,我倒是觉得是值得鼓励的。</p>
<p> </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8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写信给资助人,不要把社会的关怀变成孩子心理的负担。我想,许多资助人可能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反而,如果资助人愿意写信给孩子,我倒是觉得是值得鼓励的。</p>
<p>-----认同小妖说的这句。</p>
<p>但又要说明,最先乐助会不惜劳力的搞“帮学生转交信件”有其历史原因和必要:</p>
<p>1,那时候资助的是小学生,除了写信(即使是家长和老师代写)没有其他可以得到资助人认同“有这个孩子存在”的反馈信息。</p>
<p>2。那时候做善事的风气明显不足,民间助学更是天方夜谭,资助人想通过孩子们“感恩”的行为(写信表达)来培植他们的爱心。</p>
<p>3。现在的资助对象已经转为完全独立的“大人”---高中生。网络也基本普及,资助人也普遍拥有了“爱心付出不求回报”的观念,所以我个人意见是趋向取消写信要求的。</p>
<p>但在回访活动中有机会也可以先通知该校受助学生写定信,集中收取回来集中扫描,发邮件给资助人。这样每学期一次性的工作,乐助会人力就应该能承受。</p>
<p>但要给学生说明:你们写信除了必要的写上收到本学期善款有没有之外,不要言之无物,没有东西写就不写,诚实的表达自己的心愿。</p>
<p>而乐助会助学部已经在进行的工作是尽量培训学生登录论坛,在自己帖子做写信和交流。有条件就加入Q群随时反映情况。到了学生有了QQ后,资助人就更方便留言他们了。</p>
<p>即使不是随时上Q(和QQ邮箱),也能保障一学期互相交流一次啦。</p>
<p>明天会更好!</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30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发一封比较规范的学生来信看看:(这学生每学期收到善款就在帖子上写信给资助人)</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td>
<div id="textstyle_18" style="FONT-SIZE: 11pt; OVERFLOW: hidden;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WORD-WRAP: break-word">林素丽和唐伯龙两位爱心人士:您们好!我是受你们资助的徐雪丹。善款已经收到,谢谢你们的资助。我知道快要上高三了,学习成绩虽然不是很好的那种,但是我会全力以赴的,善款还是像上学期一样当作伙食费。真的非常感谢您们的爱心捐助,祝您们幸福快乐! </div></td></tr></tbody></table><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4 2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善款还是像上学期一样当作伙食费” </p>
<p> </p>
<p>——晕死,这样的说法会不会引起歧义啊?</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05: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回14楼,学生说的句句实话,我们最需要学生说实际的东西。</p>
<p> </p>
<p>先把饭钱交学费,再把学费当饭钱,应该是这个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09: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寒后</i>在2010-5-4 23:07:00的发言:</b><br/>
<p>“善款还是像上学期一样当作伙食费” </p>
<p> </p>
<p>——晕死,这样的说法会不会引起歧义啊?</p></div>
<p>在汇款个人账户之后,很多次的回答资助人这样的疑问:学生是否会拿钱不交学费而另作它途?</p>
<p>我基本如此回答:</p>
<p>1。就算汇款学校,钱也是发回去学生的手上,跟汇款方式无关。</p>
<p>2。我们资助学生,是在访查期间确定了他的受助资格。只要核实了<font color="#ff0000">该生本学期是在读中,</font><font color="#000000">那他收到的善款就视为学习的费用。(住宿,伙食,辅导材料。。。)</font></p>
<p>3。高中学生的学费缴交,我们也没有办法在注册前保障到位。</p>
<p>4。资助标准900元或600元一学期,是参考地方的“单纯学费”定下,方便募捐的操作,跟学生一个学期需要的开支还距离甚远。但由于乐助会进行助学活动还只能在学费范围,所以资助标准也没有办法按照各学生困难程度分别核定。</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5 2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这样,但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看到这么一句,难保捐助人会怎么想。关键还是沟通问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7 2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不知道现在回帖,会不会太迟啊?真遗憾,这么迟才看到这个帖子,还被朱叔叔点名都不知道哦。</p>
<p>就我个人而言,我收到过信,回过信,也试过没有回信。老实说,收到学生的信,作为资助人,我很开心,起码感觉到我的资助是很真实的,这孩子给我写信了,我知道他的情况,但是回信,的确是个压力,不回,好像辜负了孩子的一片心意,回嘛,好像又很多事忙,其实就是个懒字作怪,所以,对学生的信,我是又盼又爱的,十分矛盾。</p>
<p>白翎曾经交过几封信给我转交顺德的资助者,孩子不小心弄乱了,我整理的时候,看到有些学生写的很短的信,而且内容敷衍,我想资助人如果收到这封信肯定会很难受得,说不定会中止捐助呢。而我也有朋友是资助者,因为工作家庭很忙,他们乐意资助,但是希望没有联系。</p>
<p>所以,我觉得这个看个人吧,不要硬性规定,他们之间愿意以这种方式交流的,鼓励,不愿意的话,可以其他方式交流,比如qq,短信,都可以,或者,不交流也行,只要我们志愿者的工作做到家,确保钱用到位,资助者放心的话,不交流也没关系的。不是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我一共收到5个学生的信:一个是发了简单的短信给白翎转发给我、一个是寄来了交学费的收据没有其他内容、一个的信只写了一句话(大意是他们班受资助的同学XXX、XXX、XXX回校上课了)、只有两个认真写信。我呢?很惭愧没有回过一封信。主要原因是:懒、不知写什么、不想学生知道自己的地址。由此我推断大多数学生和资助人都不愿意写信(具体情况要调查统计才有结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古老传统的书信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取而代之的是电话、手机短信、QQ等新的沟通工具。我觉得我们应该讨论:1.受助学生和资助人要不要沟通?我觉得没所谓。2.如果要是不是一定要用书信?我认为不要用书信。3.有没有其他工具代替书信?我认为一般沟通用手机短信最好,它普及、经济、方便。如果资助人想和学生详细沟通由他们自己选择沟通方式(联络表已提供足够信息),乐助会无须具体规定。乐助会无须为了回复学生书信投入大量人力,浪费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0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Verdana">我觉得硬性规定资助人回信是没有必要的,但给学生回信是很有必要。</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资助一个学生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资助,另一个是精神资助。</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现在和资助人的约定只是物质方面的资助,而对精神资助是没有刚性要求,所以只能鼓励资助人多于学生沟通,回信就是沟通方法的一种,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沟通,沟通这个东西连成年人都是做不好的,子女与父母沟通、上司与下属沟通、学生与老师沟通、陌生人与陌生人的沟通,拭问这些沟通自己也做不好。所以回信这事情的确会造成学生和资助人的困扰。</font></p>
<p><font face="Verdana">所以通过回信方式进行沟通就应有一套有效准则,首先前提条件是不给学生与资助人造成困扰,这点是最重要的。另外,我觉得作为资助人最起码给学生一次回信,回信的内容可是资助人的一些简介(例如来自哪个城市,从事什么工作等),如果实在不想让学生知道得太多,最起码也告诉学生你的网络名称,还有就是说一些鼓励说话以及告诉学生你是会看他们的回信,但未必会有时间回复,将事实跟学生说明,我觉得未尝不可,起码表达一种“我一直是在关注你”的信息。作为资助学生,我觉得每个学期末或期初都应回信一次,回信的内容是收到资助人的汇款,这个学期的成绩,还有生活状况,这三样东西可以让资助人了解到自己的汇款已经到达学生手上,学生的成绩如何,生活状况有无改善。</font></p>
<p><font face="Verdana"><br/>未完待续,先工作。</font></p>
<p><font face="Verdana"><br/></fon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12-22 16:34 , Processed in 0.0280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