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69|回复: 30

[综合] [推荐]慈善不能成为精神索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6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慈善不能成为精神索取</p><p>■谁是谁非之长平专栏  <br/>  <br/>  在襄樊市的一个助学活动中,主办者宣布取消5名大学生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是他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就因为没有当面言谢,慈善变成了对受助者的惩罚和谴责。主办方和捐助者真的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吗?<br/><br/>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主办方组织的19位女企业家一年前曾经作出承诺,以结对子的方式,每年向22名贫困大学生捐助1000~3000元。承诺至少是一种君子协定吧,这些钱也不多,大学生们应该不会怀疑捐助者中途毁约,还有可能根据这个承诺安排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如今,承诺才兑现了1/4,女企业家们就要取消,没有听到感谢这个理由实在是有些勉强。不仅如此,还把他们作为“不知感恩”的“无情大学生”典型予以公开谴责。杀鸡吓猴,其他还在继续接受捐助的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br/><br/>  不能说这5位大学生没有过错。但是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中,女企业家们的做法过错更大,不仅使已经深受物质之困的穷人又增加了精神压力,<font color="#0938f7">而且扭曲了慈善的意义。</font><br/><br/>  在中国,慈善被普遍视为一种施恩的行为。施恩的观念中不仅有自身高人一等的意思,而且往往要求受惠者的回报。这样就会给受惠者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感到屈辱,所以就有“嗟来之食”那样的故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古人两头劝,一边强调“施恩勿念”,一边强调“受惠莫忘”。由于施恩者总是掌握话语权,所以书上到处写满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类训诫。<br/><br/>  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慈善的定义有所不同。比如基督徒会认为它是依照上帝的旨意,怀着对他人的爱来为自己赎罪。从世俗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道德的满足,一旦付出,即已获取。在犹太教义中,慈善被视作一种公义,有钱人不过是上帝选中来保管和分配财产的人,自然应该散发出去。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又从社会正义的要求肯定了慈善的公义性,比如罗尔斯就认为,穷人获得救助是一种权利。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是一种功利性的分析,即认为穷人能得到救助,社会就不会动荡,而稳定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富人。<br/><br/>  这些慈善观念都对具体的受惠者没有要求,很难想象比尔·盖茨期待着非洲艾滋儿童寄来什么礼物,或者巴菲特到中东国家去接受群体叩拜,公费上学的美国学生也不会给布什写感谢信。美国的确有个感恩节,但它的来源是白人对本土印第安人的感恩,和我们常想的穷人对富人的感恩、人民对政府的感恩、儿女对父母的感恩根本就是两回事。<br/><br/>  在爱心和公义的观念支配下,慈善行为往往通过教会和慈善机构进行。捐赠者可能知道钱款的使用方向,或者大概的受助人群,但对跟具体的受助者保持联系未必有兴趣。<font color="#0909f7">结对子这种慈善模式在中国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慈善机构和救助渠道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施恩图报”的心理在起作用,捐助者期望借此享受恩人的待遇。我参加过希望工程“1+1”的回访活动,发现“恩人”们以看望受助学生的名义去接受感谢的时候,很少有人在意孩子们心理上的别扭。</font><br/><br/>  从整个社会来说,毫无疑问,有钱有权的人对穷人做得太少,要求太多。他们出力的时候,就要求无私奉献;他们受惠乃至获取应得利益的时候,就要求知恩图报。农民终于结束交了多年的苛捐杂税,电视上总是看见他们在感恩;下岗工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先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煤矿工人生命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被救出后的第一句话却是感恩;贫困大学生得到捐助后没有写感谢信,就要被“取消资格”。<br/><br/>  <font color="#0033ff">“知恩图报”固然是一种应有的情感,但是不能成为捐助者的公然要求;“施恩勿念”才是慈善业的基本态度。否则,感恩就会成为穷人在物质贫困之后,进一步遭遇到的精神索取。</font><br/><br/>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br/>  <br/>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p><br/><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觉得这篇文章讲得很好啊。</p><p></p><p>另外,我转贴这篇文章的目的还有一个v........ </p><p>............</p><p>就是我的积分凑着凑着,凑够1万分大关啦,哈,哈,哈^_^</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6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路词</i>在2007-8-26 12:39:30的发言:</b><br/><p>我觉得这篇文章讲得很好啊。</p><p></p><p>另外,我转贴这篇文章的目的还有一个v........ </p><p>............</p><p>就是我的积分凑着凑着,凑够1万分大关啦,哈,哈,哈^_^</p><br/><br/></div><p></p>分数可以拿来干吗用?[s: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0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路词这么“有私心”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词,不要说到后面,让别人知道你有\"私心\"嘛...[s: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施比受有福,本来就已经很多\"福\"了,还要向学生索取那么多\"福\",人太贪心了. </p><p>对于我们来说,是要深深地感谢所有肯接受我们帮助的小朋友们,是你们给我们一个展现爱心的平台.</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完全赞同楼主转贴文章的主旨!要求受助者一个电话或一封信或一句感谢话,这并不过分,而且这也是对受助者的一种教育,而不能说完全是索取;在捐资会上,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接受资助时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愿说,你能说他们的素质几何?连起码的礼节都不懂,这难道就是素质教育吗?象这样的素质跟贫困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我们在资助贫困学生时,应该理所当然地要求孩子们懂得知恩、感恩,但不一定要求他们报恩,应该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们长大后把这份感恩之心传承下去,让整个社会越来越美好!将心比心,如果这些学生是资助人,他们的资助对象连一句感谢话都没有,他们的心里会如何想?不同样是心寒吗?我觉得,取消几个贫困生的受资助资格也是具有反面教育的意义和警示作用的。如果只讲施恩勿念,不讲知恩图报,那我们就把一对矛盾生拆开来,也就会失去其中应有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作者说他参加过希望工程一加一的回访,说资助人一般对受助孩子的心理感受有些漠视,我认为他的感受有些肤浅,其实他对里面的很多东西不太了解,正是因为不太了解,这才使他可能要将“施恩勿念”绝对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也不是要怎样的回报,但最少受惠者应该心存感恩之心吧!如果这样都没有的话,就根本违背了施惠人的原意!这些人日后如有成就,他也不会去帮助别人,去回馈社会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恩惠的学生们应该心存感激,牢记关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感恩是感社会而不是感个人 .[s:01][s:01][s: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190913\">“知恩图报”固然是一种应有的情感,但是不能成为捐助者的公然要求;“施恩勿念”才是慈善业的基本态度。</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8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爱传出去”应该也是捐助者所希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故乡</i>在2007-8-27 17:07:25的发言:</b><br/>本文作者说他参加过希望工程一加一的回访,说资助人一般对受助孩子的心理感受有些漠视,我认为他的感受有些肤浅,其实他对里面的很多东西不太了解,正是因为不太了解,这才使他可能要将“施恩勿念”绝对化。</div><p>关于对政府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以及其中存在的舞弊贪腐,这就是另一个问题咯</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片云</i>在2007-8-27 9:04:12的发言:</b><br/>路词,不要说到后面,让别人知道你有\"私心\"嘛...[s:01]</div><p></p>哦,那我应该说在前面吧^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当然,一句感谢都没有的学生其态度绝对不可取,也没有任何可以为他们辩护的理由。但是文中这句话还是比较中肯的“<font color=\"#0000ff\">不能说这5位大学生没有过错。但是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中,女企业家们的做法过错更大,</font>不仅使已经深受物质之困的穷人又增加了精神压力,<font color=\"#000000\">而且扭曲了慈善的意义。”</font></p><p><font color=\"#000000\"></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8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一直认为,在这次“慈善门”风波中,受伤害的是捐赠和受助双方。</p><p>在这个报道中,主持者是某工会。</p><p>资助人是工会组织的一群“企业家”。</p><p>受助的是工会“批准”的学生名单(质量如何,看插曲的幽默就明白)</p><p>那“没有写信,打电话”就等于“不感恩”是谁的调子?(就算大学的贷款迟迟不还得清的都还不可以算“不感恩”啦)</p><p>因为“没有得到后续消息”而“不继续资助”有什么错误?(就是双方有来往也会发生停止资助的情况)</p><p>用不经过认真核对的“罪名”来指责受助学生,在媒体公开捐受双方不愿意(我绝对相信资助方也不会喜欢人家说自己“停止资助”,乐助会对这样的情况一样先给于对方感谢和理解)公开的属于隐私的事情,这是这“主持人”工会的很大的败笔。</p><p>幸好,事情柳暗花明,学生得到了继续的资助,而某局长却陷进了“贫困门”。</p><p>也算喜剧收尾,但那几个学生受到的打击和资助人的受气,实在无益于当地助学气氛的张扬。</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的心态都是希望在她们付出时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满足她们付出时的虚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觉得这篇文章讲得很好啊。</p><p></p><p>另外,我转贴这篇文章的目的还有一个v........ </p><p>............</p><p>就是我的积分凑着凑着,凑够1万分大关啦,哈,哈,哈^_^</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6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路词</i>在2007-8-26 12:39:30的发言:</b><br/><p>我觉得这篇文章讲得很好啊。</p><p></p><p>另外,我转贴这篇文章的目的还有一个v........ </p><p>............</p><p>就是我的积分凑着凑着,凑够1万分大关啦,哈,哈,哈^_^</p><br/><br/></div><p></p>分数可以拿来干吗用?[s: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0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路词这么“有私心”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7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词,不要说到后面,让别人知道你有\"私心\"嘛...[s: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12-23 03:42 , Processed in 0.0184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