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33|回复: 0

[杂 谈] 关于教育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4 15: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教育那些事儿


根据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可以看到:
就全国中小学生的自杀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调查分析表明,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这种因为学业压力而导致的中小学生越来越严重的自杀问题,还需从中国教育体制上做一些根本改变。

说到教育,我对其有几点肤浅的看法:
1、从教育体制说起
就入学试来讨论,不是说好了幼儿不能学习太多的小学生才学习的知识吗?但很多小学的入学考试所具备的知识绝不是幼儿所需求具备的知识。这是为何呢?
这是学校的问题。学校将入学考试的题目出得太高,家长们为了让子女能读上自己的心仪学校,务须做到强扭瓜甜的状态。
这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问题。这种有违某些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做法,教育管理部门难道就不知道吗?为何会默许这种情况一再出现而一直保持沉默?
学校为了升学率,所谓无所不用其极。一个班里面似乎永远都不能有最低分的学生,老师总能抓到那几个成绩最差的学生,不断对其及其家长进行教育,要怎么监督孩子呀,成绩怎么的差呀。问题是,每个班肯定会有成绩最低分数的学生啊!!!什么时候才算好?怎么样才算好?从不会有标准线!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学生对世界认识和了解有多少?就算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但老师亦不会去衡量的,老师只需要学生掌握了多少题目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无论世界怎么变,标准答案一天没变,那么学生的答案多符合事实都是错误的。既然标准答案里只能是“诸葛亮”,那何必要让学生去背诵“诸葛亮”又名“孔明”呢?
家长们,我知道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错,但是这些错无疑加负於你们身上。可以说,家长们也是实属无奈至极,因为他们不可能不让小孩去上学,如果要上学就必须跟随大众的游戏规则。而实际上,家长们对这个恶制度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害怕输在起跑线上,不断在孩子身后鞭策着孩子,可以不顾他们的身心能否承受这种高强度的鞭策。当孩子情愿以死来明志时,可能已经太迟了。死不去的,真心感激当年父母对自己的鞭策,他们连死都不怕了,内心还能不强大吗?而一去不回的,只剩下父母一生的痛了。

2、从家长的要求说起。家长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学校的要求。
先说对学校的要求,很多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好象就万事具全了,可以什么都不理了;有些家长会过分紧张孩子,希望老师能够在众多的孩子里面照顾到自己的孩子多些;有些家长要求老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是最好的。我很想说,在老师眼中,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你家的孩子是宝贝,别人家的孩子也一样是宝贝。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多用点心思去引导与陪伴,老师只是教导知识,并不教导人生的全部。而老师也是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多些体谅与包容老师,他们着实不容易。
关于对孩子的要求,很多父母可能觉得现在不加紧,以后就会苦了孩子。成功人士有朗朗、丁俊辉等等,他们也是棒下教导出来的成功人士,各自有自己的励志经历。但他们牺牲了多少,有多少人知道呢?父母或许会说,为了培养小孩,我们也牺牲了很多。孩子真的很无辜,他们没要求过你们牺牲啊,做父母都是强权要求孩子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有尊重过孩子吗?有理解过孩子内心的痛苦吗?有没有拿起书本一起跟孩子阅读?有没有拿起十万个为什么一起去寻求答案?要求小孩看的书是否自己已经全部都看过了?有没有拿着一本《本草纲木》跟孩子一起到深山里认识植物与草药?有没有跟孩子一起观察蚕宝宝成长?有没有一起种上一盆花,一起欣赏花开花落?有没有想过一起去学习分辨不同的蝴蝶?有没有教会小孩认识五粮,还是你们自己也都不懂呢?你们有跟孩子真正一起做过手工吗?这个问题真正应验了那句话:出得来行,终须要还。以前都是父母帮忙做的手工,今天终于落到自己要亲手做了。其实第二天老师让孩子再将手工重做一次,就知道手工作业到底是谁做的了。
我不知道家长们看到下面的自杀数据与原因是否会担扰,是否愿意反省一下,没有家长有意去逼害自己的小孩,但随波逐流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将小孩推向死亡而不自知。父母们若心里装有尊重与自由,就会懂得听听孩子的心声,会尊重过孩子的意愿与选择,有时候不是一句“我为你好”就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要明白,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父母自己想要多少的自由,同样孩子也想要多少的自由。

3、从孩子未来职场来说:读好书就为了有好的工作,其实我从来不认为这两者有什么必然的关系,那些是都误导出来的口号。职业从不分贵贱,职业之所以分贵贱的最大原因是我们心中分了贵贱罢了。其实当我们心中对自己的职业有敬意,对完全自己的工作有满足感,能够从职业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乐趣,那就是一份好工作。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又舒服又能赚钱的工作,但现实中实在是难以实现的。我们都是平凡人,就得接受平凡人的事实,选择了自己的职业,那就尽本分去做好。这是做工作应有的态度。而对别人的工作与付出,也应该表示对其的应有的尊重,就算是在市场卖菜的阿姨,或在公路上奔波的环卫工人,每个人都是努力地在工作,从没因为自己的工作辛劳也放弃,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可能连菜都没得吃,并生活在一个垃圾城里了。而拿着高薪的IT人士,虽然坐在空调下的办公室里,也不见得就不用辛劳,过劳死的年轻人有那么多,很多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的。

我们需要做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思惟,有创造力,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对人生的未来能够充满希望与激情,愿意挑战未来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他们的心里装着满满的爱、尊重和自由。



下面文字节选自《教育蓝皮书》(2014

自杀成因分析

根据我们之前的中小学生自杀类型学研究,中小学生自杀一般分为“文化主导型自杀”“意义主导型自杀”“压力主导型自杀”三大类,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意义主导型自杀比较少见,2013年的中小学生自杀数据统计同样符合这个规律。我们将“压力主导型自杀”细化以后,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的实际情况,将中小学生的自杀成因分为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四个主要类别加以分析。

第一类:师生冲突
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由于老师羞辱学生引发的自杀有14例。这一类型的自杀纷争最多,也最受人诟病。这类自杀基本都是突发行为,“做自己清醒时不愿做的事情。”
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师生关系由此被扭曲,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呵护与敬重的关系。师生冲突暴露了中国应试教育中教师爱的严重缺乏,学生成为被辱骂和羞辱的对象。

第二类:家庭冲突
在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在分数指挥棒下,家长同样作为被压迫者在压迫着学生,在高度压力的应试教育之下,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自身已经充满了压力,在这之上来自家庭的加压稍有不慎就会压垮他们。这种脆弱不是他们先天具有的,而是意志力被外在压力不断消弱而导致的。
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刻意关注会点爆孩子内心的压力。但家庭冲突的面很广,有些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触犯到的可能是孩子的自尊、这时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可能处于逆反期或厌学状态,为了反抗家长的批评指责,孩子选择自杀更多的是负气而死。
负气之死的逻辑在于:“你不理解我,我很伤心,我现在就死给你看,让你后悔。负气之死打破了爱的平衡,爱是在冲突和矛盾中成长和维持的,爱一旦在亲子之间打破平衡,就会走向反面。负气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什么都不顾了。学生负气之死往往是在家庭中家长表达爱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握好,学生就会因“委屈”或“冤枉”而自杀。

第三类:学业压力
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压死人的稻草。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突然去了,没有人能猜透为什么,没有前兆、没有导火线,突然之间,孩子选择了离开。
五一放假,本应该使学生得到放松和休息,在应试教育下老师会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布置更多的作业,使学生“压力山大”,喘不过气来。
繁重的作业要求中小学生集中能量,既要速度又要准确,还不能想放弃就放弃。这是消耗意志力的工作。当中小学生将意志力耗尽在“控制表现、绩效、成绩”时,就难以控制情绪和冲动,因为意志力是有限的。
中国孩子的学习任务是超负荷的,这必然引发思维短路、冲动、脆弱。这三者是“自杀”的向导,将中小学生带入死亡。
大多数的中小学生自杀类型都指向教育制度的缺陷,自杀人数最多的“压力主导型”自杀揭示的真相是:不是学生脆弱自杀,而是高度的应试教育催生了学生的脆弱。
当我们查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因为“成绩不好”“成绩下滑”导致的自杀不在少数。
在应试教育下只有好的分数才被接纳,分数带来的紧张迷漫在中小学里。分数,只有它才掌握着评判的尺度。在这唯一标尺的压迫下,很多成绩下降的孩子会产生无意义感,以致丧失生存意志。
这种教育不看努力的“过程”,只看最后的“结果”。虽然考试并不意味着只要努力就一定取得成绩,然而父母和老师的逻辑是斩钉截铁的:成绩不好就是没有努力……这对许多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压力,一种绝望,而更绝望的是父母和老师通常所说的逻辑: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前途,考不上大学就没有未来。
高考作为中国青年前途的分水岭正在葬送很多人的未来,乃至生命。以高考为唯一和最高学习目标的应试教育到了革新自身的时候了。

第四类:相约自杀
对死亡的无知、生死界限的模糊是中国中小学生自杀的另一种类型。有些孩子的相约自杀不能不引起重视。
死亡对于他们而言,是去到另外一个世界:
虚拟的网络世界营造了一个生死可以来回转换,人死后可以实现时间穿越的神话,仿佛死亡是一个通道,通到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只有在那个世界里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既然生死是相通的,于是对一些中小学生而言,死也就并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难和压力的最好去处。
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常常被专家学者、媒体舆论归结于“中小学生心理脆弱,需要生命教育课程,老师家长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实际上,“脆弱论”忽略了中小学生自杀的制度性原因,将其归咎于个体本身。“课程论”以为阻止自杀可以靠课堂上的文本说教来完成。现在大多数城市中小学普遍加强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并没有减少,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
在我们研究中小学生自杀案例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自杀并不是轻率之死,负气之死与相约自杀在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并不是多数。最多的自杀是“压力主导型自杀”,这类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意志力被耗尽而失控。
鲍迈斯特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意志力。他发现意志力象肌肉一样,过度使用就会疲劳,长期锻炼就会增强。当意志力都耗费在了办公室,家庭就会遭殃。当人们在工作上用完了所有的意志力,其他方面就会很脆弱。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考试季节,学生的意志力消耗过大,各种好习惯都被抛弃了。……在考试季节,他们的脾气也变坏了,更容易动怒或沮丧。他们也许说,那段时间之所以脾气大是因为考试压力大,大家普遍以为那些情绪是压力引起的。然而,压力真正做的是损耗意志力,而这会减弱情绪控制能力。”
意志损耗理论为我们解释中小学生自杀提供了一个路径。
根据意志力损耗的原因,我们把中小学生压力主导型自杀分为两类:
1、崩溃之死。由于学习压力自我耗损,导致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
2、羞辱之死。在他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
由学业压力导致的自杀基本上属于崩溃之死;很多师生冲突导致的自杀案例基本上属于羞辱之死。这两类自杀案例占我们搜集到的2013年所有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92.7%
谁能责备那些在高度压力下失控的孩子脆弱呢?或者指责他们没有责任感,当意志力在压力下损耗殆尽,谁能夸口自己的控制力?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依存于人的身体。鲍迈斯特以妇女在每月特殊时期的情绪波动、糖尿病人失控为例,得出结论:保持情绪稳定要多摄入葡萄糖,吃健康食品,并且要多休息。剥夺睡眠会损害葡萄糖的加工,这会立即导致自控力下降。睡眠不足对身体和心理有着多种多样的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背后隐藏的是自制力及其相关活动能力(比如决策)的减弱。
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严重剥夺孩子的睡眠时间,很多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导致各项身体素质弱化,引发心理脆弱,失控频繁。名目繁多的考试,意味着意志力要花费在成绩和效能上,学生按成绩分为三六九等,意味着一种升学的压力。当所有的意志都消耗在生产分数的重复学习上,很多人丧失了生存下去的意志。疲累的身体要想支撑住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的,中小学生承受的超负荷作业量和严重的睡眠不足,将会引发某种程度的心理崩溃。
学生自身来自学业的压力,老师作为评价者和监督者给学生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的压力,这三重压力都在减弱着中小学生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已经在引发越来越多失控的危机。
既然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那么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这种因为学业压力而导致的中小学生越来越严重的自杀问题,就需要从制度上做一些根本改变。

教育蓝皮书》(2014)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QwOTU4MQ==&mid=202589606&idx=1&sn=de342f2994587a6b000e1caf01bac086#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4-19 09:12 , Processed in 0.0511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