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4|回复: 4

[医疗] [转帖]张金哲院士:满怀爱 做小朋友的“老”朋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7 0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转帖自:三九健康网</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span>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张金哲:著名小儿外科专家,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华医学会第一批资深会员,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5年起任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中华小儿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及亚洲小儿外科学会连任执委等职。张金哲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为中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10年,张金哲获得了“宋庆龄儿科终身成就奖” 和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span> </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p>张金哲成为儿科医生的过程颇有些一波三折。求学时,国家正饱受外辱,热血青年们希望投身军队报效祖国。其时,很多中国人单纯地认为日本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飞机、有空军,于是都首选加入空军。张金哲也不例外,然而视力不过关,他未能如愿。于是他希望学习航空工程,将来能够造飞机。</p>
<p>大学毕业时,“七·七事变”发生,北方的大学关了张,求学无门。日本人开办的学校,自然不会为中国培养航空工程人才。这时,张金哲想到了“医圣”张仲景的一句话: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短暂迷茫后,张金哲再次找到了人生方向。</p>
<p>真正让张金哲想干儿科的,是一个孩子的死。由于儿科,尤其是小儿外科专业的不成熟,很多现在看来很轻微的病,那时都可能要了孩子的命。</p>
<p>“尤其是白喉,我要做小儿外科的第一个动机,就是我一个老师的孩子得了白喉”,张金哲说,“白喉通俗说就是嗓子长白膜,喘不上气儿,憋死。当时孩子得了白喉,应该做气管切开。我请示上级大夫,上级说没人做过这个,做不了。谁也没真正给孩子做过气管切开,只有书本知识。没设备、没实践,她抱着孩子,当着我的面,眼看着孩子死去。”</p>
<p> </p>
<p>当时的小儿外科在世界上仅仅发展了二十来年,而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小儿外科这个专业,婴幼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张金哲回忆做总住院医师时,外科统计的手术死亡率:成人为4—5%,而孩子约为29.6%。</p>
<p>小儿外科手术几乎是三个孩子就得死一个,这种情况使他意识到小儿是需要外科的。</p>
<p>1950年7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的住院总医师、还未具体分配科室的张金哲随院长胡传揆参会,“我就是去帮胡院长提包的。”张金哲笑说。</p>
<p>这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在每个省都建立儿童医院。可房子好建,医生何来?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跟胡传揆聊天时说:“支持我,就给我个好大夫!”胡传揆指着站在身旁的张金哲开玩笑地说:“就他吧!</p>
<p>在两位大专家的推荐下,年仅三十岁的张金哲在北大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p>
<p>时任北大医院儿科主任的秦振庭教授对他说,我给你五张床开小儿外科。此外,秦教授还给了他一本当时美国新出的小儿外科专业书籍。“那本书很薄,小儿腹部外科方面的。一本书、五张床,我就干上小儿外科了。”张金哲笑言。</p>
<p> </p>
<p>1955年,张金哲调任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15张病床,两间手术室,这在当时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从只有普外,发展到今天的骨科、胸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心脏外科、脑神经外科及新生儿外科等十几个专业,儿外科医生超过100人,并已形成老中青的人才梯队。</p>
<p>“能够救治病人,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慢慢的,就干一行爱一行了。当然,最好还是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事半功倍,若没兴趣,事倍功半。</p>
<p>虽然学医是张金哲的“第三”志愿,但张金哲说:“真正地深入地做某件事时,不管你之前的兴趣和志愿如何,都会对这项事业发生兴趣、产生感情,一辈子就这么干下来了。”</p>
<p>其实早在成为小儿外科领头人之前,张金哲就已经在这个领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举,而且是在自己的亲生女儿身上完成的。1948年,一种名叫“婴儿皮下坏疽”的疾病肆掠全国各地医院的产房,夺走了许多孩子的生命。</p>
<p>张金哲介绍,新生儿皮下坏疽发病急,病变迅速,刚发现时,屁股后边只有一块小红点,一天时间,可能整个后背都红了。一旦达到那么大面积的化脓感染,那孩子就很难活了。这个病,那时的死亡率是100%,没有活的。</p>
<p>所有大夫都束手无策,张金哲琢磨,在发生大面积感染前把患处切开、放出脓血,是否能缓解病情呢?这一想法得到了病理科同事的认可,却被临床大夫们一致否决。</p>
<p>传统的中医讲究化脓处“熟透”再开刀放脓。所谓熟透就是患处已鼓起来,底下都是脓而周围都好了。西医则讲究“局限”了再开刀。所谓局限就是脓已经被圈住,不在向外扩散。而新生儿皮下坏疽这个病,一开始脓并没有聚集的时候,谁敢下决心开刀放脓呢?</p>
<p>1949年8月,张金哲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深知新生儿皮下坏疽肆虐的他,在孩子生下来的第二天就马上出院了。不幸的是,孩子还是传染上了。女儿是自己的,用不着请示谁了,张金哲立即为自己的女儿开了刀。</p>
<p>“我知道,我剌了这一刀,孩子不一定能活,但我要不剌这一刀,孩子肯定死”,张金哲说,“也没别的办法,所以就孤注一掷了。就这一刀,结果她活了。”</p>
<p>女儿成了“婴儿皮下坏疽”手术的第一个成活病例,而她的成活,也给了父亲坚持己见的信心和勇气。从那以后,送来了急症张金哲就给剌一刀,连着活了好几个以后,大家也就服气了。不但北京这么做,外地也都听说并且跟着做了。</p>
<p>至此,“婴儿皮下坏疽”当年的死亡率从100%,迅速下降到10%,而后又降到5%。</p>
<p> </p>
<p>孩子生病就诊,哪儿不舒服,哪儿疼,往往是妈妈代言,可是妈妈的观察始终不能准确表述孩子自身的感觉。</p>
<p>“怎么就知道一定是肚子疼?如果是,如何诊断?阑尾炎还是肠套叠?”张金哲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也讲究听主诉,问病史,做检查。孩子不合作怎么办?我做着这份工作,就必须弄清楚这些问题。”</p>
<p>1957年,张金哲写了一篇文章,讲述怎样为孩子作诊断。孩子不会表达,说不清楚,张金哲就用对比的方法来诊断。肚子疼不疼?如果孩子不说,张金哲就用两只手摁腹部两边。手到之处,哪边疼孩子就会本能地推开哪只手……</p>
<p>就这样,做了上小儿外科的张金哲练就了一套根据小孩子哭闹,来作出诊断的本领。孩子一哭,张金哲听听哭声、摸摸肚子就知道孩子是阑尾炎,还是肠套叠,马上做手术就能得到证实。患儿家长和同事们都说,张金哲——神了,是神医。</p>
<p>“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不是神!只是对这份事业有了兴趣,对带着痛苦来求医的孩子们有了感情,所以我愿意钻研,去想办法,多看多练多总结。”</p>
<p>张金哲总结了做大夫的两个“拿手活儿”:一个是“三分钟艺术”,在三分钟之内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话把病因、病理、治疗讲明白,而非照搬医学上的晦涩术语。</p>
<p>另一个是“一分钟检查”,患者来了,在一分钟之内要搞清楚大概是什么问题。</p>
<p>老人说,别看只是“一分钟”和“三分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加起来才四分钟的事儿,需要多年的实践才能做到、做好。</p>
<p>当时,医疗器械研发落后、短缺也是造成中国儿科发展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得不到外界的帮助,心灵手巧的张金哲就自己来解决。至今,家中还保留的手工作坊,见证了老人为中国儿科事业的发展默默付出的心血。</p>
<p>就在这里,张金哲用各式木工、电工、钳工工具先后设计了50多种小儿手术器械。如果换作今天,这些在临床手术中被证明十分有用的发明或许会为发明者带来大笔金钱,然而在当时,张金哲没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费。</p>
<p>时至今日,这些发明由于国家对医疗器械生产和使用的种种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再发挥作用。对此,老人觉得十分遗憾:“因为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它们慢慢被弃用了,但其实,它们仍然是有用的、有效的。”</p>
<p>事实上,很多经张金哲之手问世的看似“简陋”的器械现今仍在第三世界国家里被广泛使用。</p>
<p>国内简陋的医疗条件和国际长期的技术封锁并未遏制张金哲活跃的头脑,他努力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儿外科发展道路。</p>
<p>麻醉技术是给孩子做手术的重点,但也是令医生头疼的难点。用量不足、小儿哭闹,手术无法进行;用量稍多就会发生事故。张金哲经过多年研究与总结,摸索出适合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方法:</p>
<p>使用深睡眠剂肌肉注射后再附之于局部麻醉,大大降低了麻醉带来的危险性。这种麻醉方法推广到全国,使得小儿外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p>
<p>50—60年代,张金哲致力于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诊,总结了小儿阑尾炎分型、诊断、治疗及婴幼儿腹部检查方法,并着重总结了小儿感染的规律,摸索出一套治疗办法,使小儿感染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总结了肠套叠、蛔虫合并症的非手术疗法;粘连性肠梗阻的分型治疗等,1958年他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技术革命先锋奖章。</p>
<p>70—80年代,张金哲专攻肛肠与胆道畸形。他发现巨结肠手术吻合中使用的直钳很容易造成肠壁损伤,甚至引起肠穿孔或肠坏死,这样不仅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也给病儿带来了不应有的痛苦。于是设计了一种环行钳,创造了巨结肠根治环行吻合法(日本人称为张氏法)。</p>
<p>他还首先发现了直肠纤维外膜(瑞士同行称为张氏膜),并系统地研究了它的解剖特点,创造了直肠纤维膜松解尾路肛门成型手术,减少了传统开腹肛门成型手术给患儿所带来的痛苦。他设计胆肠吻合防返流矩形瓣手术,得到了国内外同道的推广应用。</p>
<p>到了90年代,张金哲指导他的学生,在国内率先应用张力—应力定律原理,针对患儿直肠狭窄首创扩张手术治疗法,免除了患儿的手术之苦。</p>
<p>人才培养方面,张金哲在北京儿童医院创建和完善了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培养了一批小儿外科医疗、麻醉、科研、护理方面的高级人才。1972年,他和潘少川教授一起提出建立儿外科各专业的具体计划,使小儿外科的人才队伍更加壮大。</p>
<p>2000年,张金哲在意大利接受被公认为小儿外科界“诺贝尔奖”的英国皇家医学会小儿外科最高奖——丹尼斯·布朗金奖;2010年,他获得了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p>
<p>谈及荣誉,老人很淡定:“并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让我获奖。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很快地把小儿外科工作推广到全国,甚至得到国际的承认,这才是我得奖的原因。”</p>
<p> </p>
<p>儿童医院每天都很繁忙,孩子虽多,可无论哪一个,在家都是那“捧手里怕摔,含嘴里怕化”的宝贝疙瘩。得了病,孩子痛苦,家长焦急,儿童医院总是充斥着无休止的哭闹。</p>
<p>被哭闹包围了一甲子,张金哲烦吗?不烦,相反,还很喜欢。</p>
<p>张金哲说,孩子不能通过语言诉说的东西,都会通过哭声告诉自己,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个独特的交流沟通方式。</p>
<p>为了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张金哲还经常客串魔术师。小玩意儿、小器械、小纸条儿、小字典……他宽敞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是揣得鼓鼓囊囊的。</p>
<p>问病情、做检查的时候,孩子要是哭闹,张金哲随手就掏出个耳镜,手上转转变没了。孩子好奇,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抵触检查,检查就能顺利进行了。</p>
<p>小纸条是给家长们准备的,上面清楚地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的治疗重点、护理注意事项,为家长们提供方便。</p>
<p>准备小器械是为了随时随地给孩子们做检查,省得家长带着孩子在门诊、手术室来回折腾。</p>
<p>小字典则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开处方时核实药量用,确保药量准确……</p>
<p>老人的口袋,就象哆啦A梦的百宝袋,总能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些惊喜。</p>
<p>采访过程中,张金哲特地向小编展示了自己白大褂左胸上,他自己用笔描出的五个字——外科张金哲,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换洗后褪色,就又重新描一次。</p>
<p> </p>
<p>“要跟患者交朋友,交那种托命的朋友。病人都把命交给你了,能不交朋友吗?”用老人的话说,“患者来到你这儿,是准备好了把命交给你,我得让人一进门就知道,他们是把命交给了谁”。</p>
<p>说到爱,妈妈对孩子的爱必然是无条件、无底线的。“虽然医生对孩子的爱一定比不上妈妈,但是,好的儿科大夫仍然必须是热爱孩子的大夫”,张金哲说,“虽然现在每位大夫都有胸牌,但字那么小,哪里看得清?不告诉患者自己是谁,哪有交朋友的诚意?”</p>
<p>带着对患儿的爱,他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统计显示,张金哲创造了小儿阑尾炎30年15000例无死亡、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包括坏死休克患儿连续100例无死亡的纪录。(通讯员:侯晓菊)</p></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专家,令人钦佩和尊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儿童医院三位在世的院士之一[s: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也难怪大医院那么忙,专家在,全世界都放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叶</i>在2012-12-5 15:44:00的发言:</b><br/>那也难怪大医院那么忙,专家在,全世界都放心 </div>
<p>呵呵,只有疑难或者较重的疾病需要去大医院,其他普通病其他医院也可以的[s:91]</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4-24 19:56 , Processed in 0.0598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