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2|回复: 12

怀念钱学森,他使两弹项目至少提前了2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31 2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提要: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strong> </p>
<p style="TEXT-INDENT: 2em">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作为一位在国际社会、在中国都享有极高声望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曲折的一生就此落幕,但他为中国火箭技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为世人所铭记、谈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钱学森对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无论他接受怎样的褒奖都不为过。从他的一生可以窥见中国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34年暑假,他从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人所知的是,钱学森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历经5年才在1955年才回到祖国。</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为人所知的是,钱学森在美国是一名军人,军衔为中校。作为美国军方培养的军事科技人才,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进入对立的时候,要求回到社会主义阵营,无疑是足以令美军紧张的。正因为此,美军将领金布尔“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的言论就很容易理解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中国。1956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对于钱学森是一个大科学家,还是一个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界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他的故事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淡出人们的记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文作者:贾鹤鹏,《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网易特约评论员。</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0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对钱先生的敬仰,不在媒体的赞词“两弹一星”上面,我知道那是一个系统的工程。</p>
<p>我赞赏的是钱先生晚年的一段说话,反映了他用自己的经历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苦痛控诉:</p>
<p>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总理温家宝坦诚相告,<b>“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b></p>
<p>---------------------------</p>
<p>其实这句话还是用了中国特色,哪里要什么“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啊,钱先生在1920年的北京完成学习知识的基础,在美国完成创造知识的飞跃和实践。这两个地方的教育体系依然在现在的美国和台湾有得照搬。</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怎么说,他也是留学回国。<br /><br />现在国内没有好的学术环境,当前中国经济建议,每个人都只会往钱看,专家学者都只会忽悠,学校只关心怎么割草,论文抄袭等丑闻层出不穷,学技术还是得去国外。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6"><font size="4">唉 ! 今天看到的怎么都是怀念的</font> </font>[s:66]</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南方都市报头版:祖国幸好有过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残剑</i>在2009-11-1 14:49:00的发言:</b><br/>再怎么说,他也是留学回国。<br/><br/>现在国内没有好的学术环境,当前中国经济建议,每个人都只会往钱看,专家学者都只会忽悠,学校只关心怎么割草,论文抄袭等丑闻层出不穷,学技术还是得去国外。唉~ </div>
<p>因为你做不赚钱的事情,亲戚朋友也会说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影响自己的人生观。觉得中国人还是太多了,资源太少,竞争如此激烈,好像不努力赚钱就无立足之地了,无外乎学者都冲钱去了。希望以后能多培养有贵族气质淡泊名利专心研究学术的人!</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喜欢的小说之一是“神秘岛”,小时候幻想过长大就要有那个工程师的勇气和知识。</p>
<p>现在老了,看看现实就明白这想法的可笑。</p>
<p>要是一群中国人丢失在那个荒岛上,不会是有知识的工程师做主心骨,而是某级别的官员话事。</p>
<p>结果会是全部玩完。</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越是对现在中国学术界不满,痛心,人们越是怀念钱老先生。国内的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代表的学术界,根本问题在于体制,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潜心搞学术的人又怎么能玩的过政客们?官僚化严重,价值导向不是学术而是官位主义,待遇及地位按官位体现而不是学术能力。对于理工类科研工作者,也许一生也仅能出一个成果,可是各种评比,晋升职称,全都规定多少篇的论文,多少件专利,重量而不重质。其结果只能导致,潜心做研究的清贫,难以在机构立足;逼迫人们去抄袭,胡编乱造数据,生产大量垃圾论文,垃圾专利。“学”而优则仕,这个“学”里面充满了造假与水分。从近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之猛烈也可以看出,政府网络了社会上的各类精英,不是去创造财富,不是去创新发展,而是公务员优越的环境,无所事事的工作内容,肥厚的福利待遇所吸引。即使是多么优秀的人才进到公务员行列,谁会相信他能出污泥而不染?能独善其身发挥很大作用呢?当这个国家到处都充斥这种价值观导向的时候,当所有人以官位,以金钱享受,以贪图安逸为追求目标的时候,这个社会还有多大的发展动力呢?报考公务员大热本身就是一种悲哀的时候,而此时政府,媒体还以此为荣,大力宣传此种价值观的时候,不知道这到底会是谁的悲哀啊。</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本身也在一个科研机构,有感而发了几句,言辞有点激烈,也不想修改了。不会遭跨省追捕吧。不太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松树</i>在2009-11-3 12:03:00的发言:</b><br/>因为我本身也在一个科研机构,有感而发了几句,言辞有点激烈,也不想修改了。不会遭跨省追捕吧。不太和谐。 </div>
<p>  没有关系啊,这里就是让大家舒缓心态的地方,各抒己见而已!</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5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11-24 02:51 , Processed in 0.0439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