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4|回复: 18

[转帖]云贵花苗之王,一位英格兰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9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pan id="pbSubject">  
<h1>伯格理,云贵花苗之王,一位英格兰牧师 转载</h1></span>
<table width="97%" bgcolor="#ffffff">
<tbody>
<tr>
<td align="right">
<p align="center">发贴人:<span id="AuthorLabel">61.49.252.*</span>     发贴时间:<span id="TimeLabel">2006-10-18</span>     </p></td></tr></tbody></table>
<hr width="98%" size="1" bgcolor="#d9d9d9"/>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tbody>
<tr>
<td class="summary-title">   <!-- v --></td></tr>
<tr class="tdbg" valign="top">
<td width="100%">
<div id="topxrefdiv"> </div></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span class="content" id="BodyLabel" style="ADDING-RIGHT: 10px; DISPLAY: block; PADDING-LEFT: 1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br/>??"在各民族的历史及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他们只能算做一个较小群体。
<div id="xrefdiv"> </div>但他们仍是上帝心中的花朵,他又一次选择了地球上的弱者。" ——伯格理《苗族纪实》<br/>  <br/>  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迄今已有5000年以上。苗族在历史上遭遇是罕见的,屈指可数的,是被世人公认的。澳大利亚的一位人类学家W.R.格迪斯说:世界上有三个苦难深重的民族:那就是苗人、犹太人、吉普赛人。<br/>  苗族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战争史、迁徙史。正如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所云:“夫苗族之在中国,论者谓尚在汉族之先,彼族君长如蚩尤者,明乎天道……实始造兵为剑铅矛载以威天下,其才实横绝一代。又如中国周泰之刑法,亦实始于苗族。由是观之,苗族之开化亦与汉族同时。徒以琢鹿之战后,一陨而不能复振。……以至日渐退化,保残喘于一隅。”<br/>  苗族内部支系繁多,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之分,主要以衣着的颜色相区分,散处山谷聚而成寨。一般史学认为,苗族“有族属,无君长,不相统属”,川滇黔边区的苗族属大花苗族系,是遭遇最悲惨的苗族一支。苦难数千年,迁到黔西北、滇东北后,栖身在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受土目和官府的歧视盘剥,被官府划为尚未教化的“生苗”。处于半农奴半奴隶境地。<br/>  贵州省偏僻落後的小山村石门坎,这个要在五十万分之一的贵州省地图上才能标出名字的苗民小山村,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属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这里原本是边远洪荒之地,位于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的西北角,古时被称作乌撒蛮的乌蒙山区腹地,四处皆山,万壑千仞,崔嵬险峻,海拔约二千六百米。生态恶劣、稼穑艰难;古来瘴疠之地,贫病交加,生计难;冬季冰凌蔽天,雪厚尺许,浓雾终日不散、沟壑纵深,行路难。《石门坎溯源碑》曰: “天荒未破,畴咨冒棘披荆,古径云封,遑恤残山剩水”。这里处在贵州公路网末梢,与云南路网不衔接,退居边缘之边缘,交通闭塞,1975年才通公路,现公路仍很简陋,很少有汽车行驶。至今乡村交通仍然羊肠细路,村民往来依旧人背马驮。<br/>   二十世纪初,该地住著三百余户人家,分散成数十个村寨。居民主要是花苗,基本为当地彝族土目(地主)的佃户或农奴。苗族同胞祖祖辈辈在这穷山恶水的艰苦环境中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深受彝族土目和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残酷鱼肉和压榨。石门坎的苗族基本无人识字,数数能数上一百的都无几人,赶集时如无这种人在场就无法交易。苗族的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倍受欺凌,正如苗族同胞在他们自己立在石门坎学校的《溯源碑》(注一)所写的:“我们好像未开化的人一样,没有土地……别人看不起,尽笑话我们……”  <br/>    1887年,22岁的英籍(英格兰人)基督教传教士柏格里(S. Pollard,另有译为波拉德的,1864~1915年),受基督教“西差会”派遣,来到中国,成为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牧师。柏格理聪颖机智,富于献身精神和英雄气质。他身兼牧师、教师和医师多重职责。柏格理早年因家境贫寒而失学,所以非常重视教育。在主持西南的昭通布道所期间,他就开始把现代教育引入昭通。一天,四位风尘仆仆、形容枯槁的贵州大花苗人凭着偶尔听到的传言:“一个叫耶稣的神正在寻找迷失在山野里的羔羊”而找到教堂的门前,在教堂的门口,他们因为羞涩而犹豫不决,呆了很久,其中一个才迈出了第一步,正是因为他迈进门的那一步,后来的奇迹才得以发生。柏格里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让他留宿。他们走后,在短短的五个月里,柏格里接待了4000多个花苗。贫穷却虔诚的大花苗源源不断涌来,引起昭通贵族的恐慌,以为苗人要造反。柏牧师大受感动,决意深入苗疆。<br/>  石门坎当时是诺苏(彝族的一支)土目安荣之的土地。1904年柏格理牧师到石门坎勘察地形,到安荣的官寨去拜访他,想用金子购买他的一块土地。说明只需购置“一张牛皮”之地,安土目以为微不足道,即作赠送之允。柏牧师于是将牛皮割为细皮条,圈了一片土地,一共10英亩(60.7亩),令安土目瞠目结舌。地点开始并不是在石门坎,第一次,土目送的一块土地,离他的官寨30英里,因为其归属权有纷争,经常有枪战,柏格里想换一块,他看中的一块平坦的土地,土目说,他的一个儿子想在上面盖房围地丈量。最后,土目决定把一块石门坎的土地送给他,柏格里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个地方,但他还是和他的同伴,带着契约和安荣之赠送的一匹凉山马来到了荒无人烟的石门坎。在地界上,他没有砌围墙,而是种了一圈羊奶果。1905年,第一批建筑物落成,因此在历史上苗族人首次拥有了一所学校和一座教堂。其实,在教堂还没有完全修好的时候,就有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礼拜了,他们中有的人要走两天的路才能到达这里,他们在没有屋顶的教堂里站着做礼拜,还经常会受到暴雨的袭击。教堂可以容纳350人,但是很快,他们发现,房子太小了,很多时候,会有1000- 1500人到这里来,他们只能分批进行礼拜。1906年秋天,学校开始上课,第一班26人,全都是苗族,学生中年纪最大的46岁。柏格里则居住在五英镑的小屋里,他的床,白天则当成了餐桌,小屋里也要生火,用来抵御寒冷和潮湿。"房屋分为三间,隔墙由黄泥筑成,...虽然付出了冒各种风险的沉重代价,但要我说曾经在何处存在着天国精神,那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耶稣与我们同在,他就坐在桌子旁边同我们一起掰碎面包。"(摘自伯格理《苗族纪实》)<br/>  石门坎基督教会苗民学校在柏格里十年辛苦开拓经营及後继者的努力下,培养了不少苗族知识分子。前後据不完全统计,有华西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蒙藏学校等大专院校毕业(有部分肄业)共约三十余人,有的还得博士学位。中学、中专毕业一二百人,小学毕业数千人。在一个自古来从没有一个人知书识字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培养出这样多的苗族知识分子,不能不说是教育史上的奇迹。<br/>  柏格理牧师毫无洋人架子,穿着苗民的粗麻布衣和草鞋,说地道苗话,走乡串寨时不坐轿、无保镖,与苗家同吃洋芋和荞麦饭、同宿麦草堆,不嫌弃苗家生活之苦和卫生条件之糟。和气迎人,路遇苗民,就像遇到长者一样谦让。由于伯格理真诚地对待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大花苗,苗族人民不仅视他为先生、医生,还视他为可以信赖的人,称他“拉蒙”(苗王)。由于为苗族主持公道,柏格理深受苗族人民崇敬和信任,却因此遭当地土司的仇视,欲置之于死地,多次派人暗杀,柏格理曾经被毒打致残,仅幸免一死。民间流传的中文书《苗族救星》记述这位外国人“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br/>   1915年,可怕的伤寒病席卷了石门坎地区,当时教会学校许多学生染病,群众包括一些家长亲友都因害怕而外逃躲避,柏格理却坚守救护。不幸的是,他也感染上了沙门氏菌属伤寒,他的身体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朽木。他的最后一则日记写于1915年7月5日,他写道:”昨夜和今晨都在下暴雨。学校里的孩子们己经开始了他们的考试。” 9月16日,大限到来,他再也无力睁开双眼,他永远地留在了石门坎,享年51岁。那一天,云雾笼罩,寒气逼人。他亲爱的弟兄姐妹,用眼泪为他在九月的大地上点燃烛光。葬礼举行的那一天,苗族同胞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大约有1500人为他送行,到他去世的时候,当地的信徒己接近10000人,而且己经不再局限于苗族。苗族的首领说:”他是我们的,让我们来安葬他……因为我们热爱他胜于爱我们的父辈”。新坟在石门坎的一座小山坡上,周围是幼小的橡树丛,还有杜鹃花和野生的映山红,在那里,可以看到石门坎的全景。16个壮汉抬着他的棺椁,大家想要为他唱一首赞美诗,但极度的悲伤,早己让他们泣不成声,哭声高过山峦。不少人在这座新坟前守候数日之久,有些人实在不愿意离去,彻夜不眠地墓旁陪伴着他。很多人愿意在百年之后,埋在他的身边,他们说,在柏格里身边,他们才不会感到孤独。<br/>  <br/>   特瑞萨修女曾说过一段话:<br/>   “我们都希望进入神的天堂,<br/>   但在此刻,我们就可以与他同在天堂。<br/>   与他与在的意义是:<br/>   如他一般地慈爱,<br/>   如他一般地助人,<br/>   如他一般地给予,<br/>   如他一般地服务,<br/>   如他一般地拯救,<br/>   二十四小时都与他同在,<br/>  在他苦难的化身中接触他。</span></td></tr></tbody></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西蒙泥的观点,这位牧师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是暴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辩论,讲究的是理解,先理解别人的观点,再说清楚自己的观点,否则就会成为一个闹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浪淘沙</i>在2008-6-10 10:01:00的发言:</b><br/>按照西蒙泥的观点,这位牧师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是暴徒。 </div>
<p> </p>
<p>???这位牧师有这样要求别人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8"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og_title"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height="80">神奇的石门坎</td></tr>
<tr>
<td width="603" background="http://news.gog.com.cn/images/gog-wzy-002.gif" height="3"></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http://www.gog.com.cn  <!--function pub_date(yy-MM-dd HH:mm) parse begin-->08-03-21 09:23 <!--function: pub_date(yy-MM-dd HH:mm) parse end  0ms cost! -->  <!--function source_without_pub_date() parse begin-->黔途网 <!--function: source_without_pub_date() parse end  0ms cost! --></td></tr>
<tr>
<td> </td></tr>
<tr>
<td class="gog_content"><!--function content() parse begin-->
<p>  在威宁支教时,常常听人说起石门坎。</p>
<p>  现在有很多欧、美人只知道中国有个石门坎,却不知道中国有个贵州省。写信时,地址一栏常写上:中国――石门坎。</p><!--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p>  据说,过去的国内教会界称该区域的宗教、教育中心石门坎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说是一个传教士柏格理组织了一帮人马在这里推行欧式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在两代人的时间里,苗族几乎成了贵州文化的支撑者。共产党人也很快将那些受过教育的苗族人放在了少数民族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领导位置上。</p>
<p>  一方面,人们心目中的石门坎似乎是贫穷、落后、艰苦的代名词;一方面,又被认为是落后地区教育的一颗明珠,这可真是件奥妙的事情!</p>
<p>  我早就憧憬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想亲自去看看,只是苦于抽不出时间,又听人说路太远,山太高,路太难走,让我拖延了不少时间。</p>
<p>  十月十四日,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终于踏上了去石门坎的路。</p>
<p>  先是乘上了到云南昭通的班车。因为没有直接到石门坎的车,只有先到昭通,再转到中水,再到石门。无奈沿途塞车,走走停停,路途上耽搁太久,到昭通时已在夜里,天还下着雨。第二天早上摸黑起床,路上拦了一辆中巴,搭到中水,此时雨水涟涟,路上已泥泞不堪,吃了碗羊肉粉,买了把伞,就上了杨超司机的小面的。杨超没有正式执照,只能在这条路开开,风里来雨里去,已经成了老把式,小面的只有五个人的座位,却陆续地上了九个人,在泥泞不堪的路上逶迤向石门坎驰去。石门坎地处威宁东北部,与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接壤,距威宁县城一百四十三公里,海拔二千六百米左右,常年阴多晴少。这路委实难走,小面的像船一样,在泥浆里扭动,滑行。两边悬崖峭壁,深谷中云雾迷漫,让人晕眩,冒冷汗,仅仅四十公里,竟然走了四五个小时。</p>
<p>  下得车来,面对石门坎,让我大失所望。原来这里是个破烂不堪的小圩,说到底它只能算是个穷山村。人字型的两条破街上,烂泥滚滚,猪儿正在烂泥里嬉戏。雨天一过这里就风烟滚滚,尘土飞扬。而今我在这路上行走,根本顾不了体面和干净,我真想就地上摔上一跤,变成个泥猴,这样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走了。免得小心翼翼,左顾右盼,踌躇不前了。</p>
<p>  原以为人们说的那“新教堂”一定很漂亮了,很壮观了,谁知上去一看:什么教堂,是个简陋的,没有窗玻璃的,犹如一个单位小食堂的那么个去处。由于礼拜时间不到,里面空荡无人,只有几位苗族妇女在那儿等着推销烟草,从教堂返回到公路上,我的脚上起码挂了两三斤泥!</p>
<p>  这儿根本没有平整的地方,小圩是逐路而下,建筑物都沿山而筑。拦上一辆好心司机的农用车,要他带我去石门中学。绕着山,又走了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坎坷山路,到了一所破旧的欧式楼房前,原来这里是石门乡石门管理委员会。正以为没有路了,谁知轻车熟路的司机驾着车带我驶进一片丛林,沿着那崎岖不平的山路颠颠簸簸地往下走,竟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那久负盛名的石门学校。</p>
<p>  热情的杨老师带我参观了整个石门学校,并给我详细地介绍了校园的几度变迁和这一草一木的历史。</p>
<p>  初创校时,这曾在全国以至于在世界上都辉煌了一阵。在现在的校址上,有教堂,中小学。学校里除了有西式的平顶教室,还有办公室,师生宿舍,体育场,足球场,游泳池。在学校几公里之外的一片山坡地上,还建了一个麻疯村。</p>
<p>  创建者为英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柏格里和他的伙伴们。柏格里出生于英国康沃尔·卡梅欧福特,并非富裕家庭。1879年,在牛津地区会考中获得最优异成绩,1881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文官考试。开始在克拉珀姆的邮政储蓄银行任职。1886年,与弗兰克·邰慕廉参加在中国的服务。1887年元月27日,在提尔堡搭乘舟山号改乘白夏瓦号轮船,前往上海,易中国服装并学习汉语,以高分通过语言考试,而后,不远万里来到云南昭通,在昭通传道。1904年,有苗族求道者看到昭通听教,盛情邀请柏格里。1905年,柏格里应邀到苗区寻访,得到土目赠送的石门坎的一块土地。1908年,柏格里经西伯利亚回国,申请到一笔阿辛顿基金。1910年返回中国。1912年同妻子埃玛与伙伴们会合,用基金在石门坎盖教堂,办学校,整理苗族文字……1915年撰写《在未知的中国》。完成此书及《新约圣经》的苗文翻译。9月15日在学校为人治疗伤寒却被伤寒感染,夺去生命,时年51岁。</p>
<p>  那可真是所英式教堂,风韵犹存,而今,除了变为石门中学的这所教堂还有点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面目全非,过去一栋很大的师生宿舍楼现在成了一片荒地,竖了两个篮球架,成了简单的篮球场;教师的办公室,现成了教师的家居。结实的麻石砖,欧式的圆门,可惜年代久远,烟熏火燎,看来像简陋的农家游泳池,成了两个大坑,依稀可见的残迹中,还可辨认得出男池和女池:男池大点、深点,女池小点、浅点,但那麻石堆砌的池壁、阶梯依然结结实实。游泳池边上的围墙,已成了断垣残壁,很难想像,二十世纪初,在海拔这样高的,缺水的高山地带,学生们竟能够享受游泳这项活动!游泳池过去一点,又是一处断壁残垣,据杨老师说,最早是马棚,后来成了厕所,而今这厕所又毁坏得只剩两堵墙了。马棚再过去十数米,就走到石门中学教堂楼(过去教堂)的正面,高大弧形的门窗,结构独特的琉璃瓦,见证着石门文化的百年雄风。教堂楼的下面是一片草场,杨老师说,那是当年柏格里带领学生们踢球的地方教堂楼正面可以俯视到四五里外山坡上的一个小村庄,杨老师说那是柏格里和他的伙伴们办的一所麻疯病院。</p>
<p>  不要小看这山旮旯里的一所学校,八十年来从这里输送出去多少人才?有多少专家学者是?吴性纯、李正文、朱焕章、朱爱光、杨忠信、王明基、杨荣新、杨荣先……历史可是记载得清清楚楚。</p>
<p>  杨老师又带着我从满是泥泞的小路上攀上了山巅,这曾是柏格里、高治华的长眠之地。柏格里的继任者是王树德,王树德的继任者是高治华,于1938年遭遇抢劫,遇刺身亡。</p>
<p>  当我们来到石门坎的石门前,只有凹凸不平的石门栈道映入眼帘。看到这历史的遗迹,我仿佛看到了八九十年前人背马驮,各族学子身背干粮到石门学校求学的情景。</p>
<p>  杨老师告诉我,查理夫人出生在石门坎,长到六岁才回到英国。2000年四月中,偕同丈夫查理来到这里追寻童年的时光,完成毕生最大的愿望。当她站在曾经生活过的旧园帮地,从随身的口袋里掏出保存了五十多年的老照片一一对照,渐渐两眼湿润、泪花滚滚,她那时已身患重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到中国,去石门坎。</p>
<p>  不止是查理夫人,在中国出生的柏格里的孩子塞姆、伯特伦、沃尔特、欧内斯特,张道惠的孩子张绍乔、张继乔……哪位不是对这片土地梦牵魂绕,张继乔九十多岁了还想来故地走一走呢!</p>
<p>  晚上,杨老师带我住宿在圩上一家“好点儿”的旅店,那门口的街道上没有路灯,旅店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老板娘姓李,她嘱咐我,二楼尽头有扇小门,拉开就可以方便,但只许拉尿,不许拉屎。我不解其意,待打开那扇门一看,原来是一小片靠山的空地,下面满是泥土、垃圾。</p>
<p>  晚上睡觉,被子太厚,因为是没有弹过的老棉花,压在身上特别感到沉重,难以透气,但不盖又不行,天气冷得很,容易感冒。山区里的夜晚是那么的清冷、宁静,只是偶尔听到远处的犬吠,但我硬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白天经历过的事情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不像路的路,那险峻的山岭,栽种了七十多年的华山松,成为了遗迹的游泳池,麻疯病院,过了耄耄之年的、身缠重病还来石门坎还愿的查理夫人……</p>
<p>  是啊,置身于二十一世纪,这里还缺水、少电、交通不便,一个世纪以来,能在石门坎坚持下去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有神论者,都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啊!</p><!--function: content() parse end  78ms cost! --></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colspan="2" height="20"> </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462">作者: <!--function att_varchar_clob(author) parse begin-->曾安林 <!--function: att_varchar_clob(author) parse end  0ms cost! --> 编辑: <!--function init_editor() parse begin-->吴蔚 </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r/>柏格理牧师</p>
<p> </p>
<p> </p>
<p><br/>柏格理墓</p>
<p> </p>
<p> </p>
<p><br/>柏格理用一张牛皮换回来的地上修的石房子现在是乡政府,仍是石门坎最好的建筑</p>
<p> </p>
<p> </p>
<p><br/>柏格理当年在山上修建的游泳池。如果知道石门坎一直到现在都是缺水的,就明白这个泳池意味着什么了。</p>
<p> </p>
<p> </p>
<p><br/>一个澳门牧师捐资新建的小教堂</p>
<p> </p>
<p> </p>
<p><br/>礼拜堂内部</p>
<p> </p>
<p><br/>礼拜中的苗民</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是谁</i>在2008-6-13 0:26:00的发言:</b><br/><p> </p><br /><p>???这位牧师有这样要求别人吗?</p></div><p></p><br /><br />“由于为苗族主持公道,柏格理深受苗族人民崇敬和信任,却因此遭当地土司的仇视,欲置之于死地,多次派人暗杀,柏格理曾经被毒打致残,仅幸免一死。民间流传的中文书《苗族救星》记述这位外国人“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br /><br />“公道”算不算圣人标准?如果是普通标准,土司为什么接受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浪贤弟,你又激动了,为什么说又呢?因为几个帖子里,你的表现越来越语无伦次,反正我是看不明白了。<br /><br />土司为什么接受不了?这是因为新来的势力影响了传统的权力格局,进而可能会导致影响利益分配,就像你是一个单位的老大,本来过得很滋润,后来我去了,和群众们打成一片,群众们开口闭口说道Simon如何,你能不着急上火吗?<br /><br />就这个案例,如果这个洋人用自己人格的光辉影响了苗族群众,从而有些人追随他信教,那么我觉得他是一个圣人;反之,因为自己信教,就觉得不信教的人有问题,进而对其进行恫吓、侮辱,胁迫别人信教,那么,这种人就是我所称之为暴徒,和逼别人捐款是一个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浪淘沙</i>在2008-6-13 11:10:00的发言:</b><br/>
<p></p><br/><br/>“由于为苗族主持公道,柏格理深受苗族人民崇敬和信任,却因此遭当地土司的仇视,欲置之于死地,多次派人暗杀,柏格理曾经被毒打致残,仅幸免一死。民间流传的中文书《苗族救星》记述这位外国人“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br/><br/>“公道”算不算圣人标准?如果是普通标准,土司为什么接受不了? </div>
<p> </p>
<p>根据《中国石门》一书的记载,石门地门当时不止一个土司,当时土司与苗民的关系就像解放前西藏的农奴制差不多。但是,想暗杀柏牧师的只有一个土司。后来柏牧师请了当地官员陪同,上门见了这个土司,说明自己的来意,消除土司的顾虑,土司最后同意了他建教堂。根据资料,柏牧师和其余后继的传教士在1905年到1940年代,在贵州西北和云南东北地区先后建了80多个学校,仅威宁一带就有24所。没有土司们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有意思的是,有的土司提供土地、供应粮食给学校,条件是让他的孩子到学校上学。</p>
<p> </p>
<p>对于主持“公道”是不是“圣人标准”的说法,是不是浪淘沙的文字游戏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一“边缘人物”,只玩得起文字游戏。这土司,倒是一位讲道理的人啊,造福后人啊!<br /><br />面对老西这样一位充满人格光辉的“正义使者”,我只有语无伦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西蒙泥的观点,这位牧师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是暴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辩论,讲究的是理解,先理解别人的观点,再说清楚自己的观点,否则就会成为一个闹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浪淘沙</i>在2008-6-10 10:01:00的发言:</b><br/>按照西蒙泥的观点,这位牧师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是暴徒。 </div>
<p> </p>
<p>???这位牧师有这样要求别人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8"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colspan="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3"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og_title"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height="80">神奇的石门坎</td></tr>
<tr>
<td width="603" background="http://news.gog.com.cn/images/gog-wzy-002.gif" height="3"></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http://www.gog.com.cn  <!--function pub_date(yy-MM-dd HH:mm) parse begin-->08-03-21 09:23 <!--function: pub_date(yy-MM-dd HH:mm) parse end  0ms cost! -->  <!--function source_without_pub_date() parse begin-->黔途网 <!--function: source_without_pub_date() parse end  0ms cost! --></td></tr>
<tr>
<td> </td></tr>
<tr>
<td class="gog_content"><!--function content() parse begin-->
<p>  在威宁支教时,常常听人说起石门坎。</p>
<p>  现在有很多欧、美人只知道中国有个石门坎,却不知道中国有个贵州省。写信时,地址一栏常写上:中国――石门坎。</p><!--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p>  据说,过去的国内教会界称该区域的宗教、教育中心石门坎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说是一个传教士柏格理组织了一帮人马在这里推行欧式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在两代人的时间里,苗族几乎成了贵州文化的支撑者。共产党人也很快将那些受过教育的苗族人放在了少数民族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领导位置上。</p>
<p>  一方面,人们心目中的石门坎似乎是贫穷、落后、艰苦的代名词;一方面,又被认为是落后地区教育的一颗明珠,这可真是件奥妙的事情!</p>
<p>  我早就憧憬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想亲自去看看,只是苦于抽不出时间,又听人说路太远,山太高,路太难走,让我拖延了不少时间。</p>
<p>  十月十四日,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终于踏上了去石门坎的路。</p>
<p>  先是乘上了到云南昭通的班车。因为没有直接到石门坎的车,只有先到昭通,再转到中水,再到石门。无奈沿途塞车,走走停停,路途上耽搁太久,到昭通时已在夜里,天还下着雨。第二天早上摸黑起床,路上拦了一辆中巴,搭到中水,此时雨水涟涟,路上已泥泞不堪,吃了碗羊肉粉,买了把伞,就上了杨超司机的小面的。杨超没有正式执照,只能在这条路开开,风里来雨里去,已经成了老把式,小面的只有五个人的座位,却陆续地上了九个人,在泥泞不堪的路上逶迤向石门坎驰去。石门坎地处威宁东北部,与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接壤,距威宁县城一百四十三公里,海拔二千六百米左右,常年阴多晴少。这路委实难走,小面的像船一样,在泥浆里扭动,滑行。两边悬崖峭壁,深谷中云雾迷漫,让人晕眩,冒冷汗,仅仅四十公里,竟然走了四五个小时。</p>
<p>  下得车来,面对石门坎,让我大失所望。原来这里是个破烂不堪的小圩,说到底它只能算是个穷山村。人字型的两条破街上,烂泥滚滚,猪儿正在烂泥里嬉戏。雨天一过这里就风烟滚滚,尘土飞扬。而今我在这路上行走,根本顾不了体面和干净,我真想就地上摔上一跤,变成个泥猴,这样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走了。免得小心翼翼,左顾右盼,踌躇不前了。</p>
<p>  原以为人们说的那“新教堂”一定很漂亮了,很壮观了,谁知上去一看:什么教堂,是个简陋的,没有窗玻璃的,犹如一个单位小食堂的那么个去处。由于礼拜时间不到,里面空荡无人,只有几位苗族妇女在那儿等着推销烟草,从教堂返回到公路上,我的脚上起码挂了两三斤泥!</p>
<p>  这儿根本没有平整的地方,小圩是逐路而下,建筑物都沿山而筑。拦上一辆好心司机的农用车,要他带我去石门中学。绕着山,又走了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坎坷山路,到了一所破旧的欧式楼房前,原来这里是石门乡石门管理委员会。正以为没有路了,谁知轻车熟路的司机驾着车带我驶进一片丛林,沿着那崎岖不平的山路颠颠簸簸地往下走,竟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那久负盛名的石门学校。</p>
<p>  热情的杨老师带我参观了整个石门学校,并给我详细地介绍了校园的几度变迁和这一草一木的历史。</p>
<p>  初创校时,这曾在全国以至于在世界上都辉煌了一阵。在现在的校址上,有教堂,中小学。学校里除了有西式的平顶教室,还有办公室,师生宿舍,体育场,足球场,游泳池。在学校几公里之外的一片山坡地上,还建了一个麻疯村。</p>
<p>  创建者为英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柏格里和他的伙伴们。柏格里出生于英国康沃尔·卡梅欧福特,并非富裕家庭。1879年,在牛津地区会考中获得最优异成绩,1881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文官考试。开始在克拉珀姆的邮政储蓄银行任职。1886年,与弗兰克·邰慕廉参加在中国的服务。1887年元月27日,在提尔堡搭乘舟山号改乘白夏瓦号轮船,前往上海,易中国服装并学习汉语,以高分通过语言考试,而后,不远万里来到云南昭通,在昭通传道。1904年,有苗族求道者看到昭通听教,盛情邀请柏格里。1905年,柏格里应邀到苗区寻访,得到土目赠送的石门坎的一块土地。1908年,柏格里经西伯利亚回国,申请到一笔阿辛顿基金。1910年返回中国。1912年同妻子埃玛与伙伴们会合,用基金在石门坎盖教堂,办学校,整理苗族文字……1915年撰写《在未知的中国》。完成此书及《新约圣经》的苗文翻译。9月15日在学校为人治疗伤寒却被伤寒感染,夺去生命,时年51岁。</p>
<p>  那可真是所英式教堂,风韵犹存,而今,除了变为石门中学的这所教堂还有点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面目全非,过去一栋很大的师生宿舍楼现在成了一片荒地,竖了两个篮球架,成了简单的篮球场;教师的办公室,现成了教师的家居。结实的麻石砖,欧式的圆门,可惜年代久远,烟熏火燎,看来像简陋的农家游泳池,成了两个大坑,依稀可见的残迹中,还可辨认得出男池和女池:男池大点、深点,女池小点、浅点,但那麻石堆砌的池壁、阶梯依然结结实实。游泳池边上的围墙,已成了断垣残壁,很难想像,二十世纪初,在海拔这样高的,缺水的高山地带,学生们竟能够享受游泳这项活动!游泳池过去一点,又是一处断壁残垣,据杨老师说,最早是马棚,后来成了厕所,而今这厕所又毁坏得只剩两堵墙了。马棚再过去十数米,就走到石门中学教堂楼(过去教堂)的正面,高大弧形的门窗,结构独特的琉璃瓦,见证着石门文化的百年雄风。教堂楼的下面是一片草场,杨老师说,那是当年柏格里带领学生们踢球的地方教堂楼正面可以俯视到四五里外山坡上的一个小村庄,杨老师说那是柏格里和他的伙伴们办的一所麻疯病院。</p>
<p>  不要小看这山旮旯里的一所学校,八十年来从这里输送出去多少人才?有多少专家学者是?吴性纯、李正文、朱焕章、朱爱光、杨忠信、王明基、杨荣新、杨荣先……历史可是记载得清清楚楚。</p>
<p>  杨老师又带着我从满是泥泞的小路上攀上了山巅,这曾是柏格里、高治华的长眠之地。柏格里的继任者是王树德,王树德的继任者是高治华,于1938年遭遇抢劫,遇刺身亡。</p>
<p>  当我们来到石门坎的石门前,只有凹凸不平的石门栈道映入眼帘。看到这历史的遗迹,我仿佛看到了八九十年前人背马驮,各族学子身背干粮到石门学校求学的情景。</p>
<p>  杨老师告诉我,查理夫人出生在石门坎,长到六岁才回到英国。2000年四月中,偕同丈夫查理来到这里追寻童年的时光,完成毕生最大的愿望。当她站在曾经生活过的旧园帮地,从随身的口袋里掏出保存了五十多年的老照片一一对照,渐渐两眼湿润、泪花滚滚,她那时已身患重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到中国,去石门坎。</p>
<p>  不止是查理夫人,在中国出生的柏格里的孩子塞姆、伯特伦、沃尔特、欧内斯特,张道惠的孩子张绍乔、张继乔……哪位不是对这片土地梦牵魂绕,张继乔九十多岁了还想来故地走一走呢!</p>
<p>  晚上,杨老师带我住宿在圩上一家“好点儿”的旅店,那门口的街道上没有路灯,旅店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老板娘姓李,她嘱咐我,二楼尽头有扇小门,拉开就可以方便,但只许拉尿,不许拉屎。我不解其意,待打开那扇门一看,原来是一小片靠山的空地,下面满是泥土、垃圾。</p>
<p>  晚上睡觉,被子太厚,因为是没有弹过的老棉花,压在身上特别感到沉重,难以透气,但不盖又不行,天气冷得很,容易感冒。山区里的夜晚是那么的清冷、宁静,只是偶尔听到远处的犬吠,但我硬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白天经历过的事情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不像路的路,那险峻的山岭,栽种了七十多年的华山松,成为了遗迹的游泳池,麻疯病院,过了耄耄之年的、身缠重病还来石门坎还愿的查理夫人……</p>
<p>  是啊,置身于二十一世纪,这里还缺水、少电、交通不便,一个世纪以来,能在石门坎坚持下去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有神论者,都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啊!</p><!--function: content() parse end  78ms cost! --></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colspan="2" height="20"> </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462">作者: <!--function att_varchar_clob(author) parse begin-->曾安林 <!--function: att_varchar_clob(author) parse end  0ms cost! --> 编辑: <!--function init_editor() parse begin-->吴蔚 </td></tr></tbody></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0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br/>柏格理牧师</p>
<p> </p>
<p> </p>
<p><br/>柏格理墓</p>
<p> </p>
<p> </p>
<p><br/>柏格理用一张牛皮换回来的地上修的石房子现在是乡政府,仍是石门坎最好的建筑</p>
<p> </p>
<p> </p>
<p><br/>柏格理当年在山上修建的游泳池。如果知道石门坎一直到现在都是缺水的,就明白这个泳池意味着什么了。</p>
<p> </p>
<p> </p>
<p><br/>一个澳门牧师捐资新建的小教堂</p>
<p> </p>
<p> </p>
<p><br/>礼拜堂内部</p>
<p> </p>
<p><br/>礼拜中的苗民</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我是谁</i>在2008-6-13 0:26:00的发言:</b><br/><p> </p><br /><p>???这位牧师有这样要求别人吗?</p></div><p></p><br /><br />“由于为苗族主持公道,柏格理深受苗族人民崇敬和信任,却因此遭当地土司的仇视,欲置之于死地,多次派人暗杀,柏格理曾经被毒打致残,仅幸免一死。民间流传的中文书《苗族救星》记述这位外国人“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br /><br />“公道”算不算圣人标准?如果是普通标准,土司为什么接受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浪贤弟,你又激动了,为什么说又呢?因为几个帖子里,你的表现越来越语无伦次,反正我是看不明白了。<br /><br />土司为什么接受不了?这是因为新来的势力影响了传统的权力格局,进而可能会导致影响利益分配,就像你是一个单位的老大,本来过得很滋润,后来我去了,和群众们打成一片,群众们开口闭口说道Simon如何,你能不着急上火吗?<br /><br />就这个案例,如果这个洋人用自己人格的光辉影响了苗族群众,从而有些人追随他信教,那么我觉得他是一个圣人;反之,因为自己信教,就觉得不信教的人有问题,进而对其进行恫吓、侮辱,胁迫别人信教,那么,这种人就是我所称之为暴徒,和逼别人捐款是一个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浪淘沙</i>在2008-6-13 11:10:00的发言:</b><br/>
<p></p><br/><br/>“由于为苗族主持公道,柏格理深受苗族人民崇敬和信任,却因此遭当地土司的仇视,欲置之于死地,多次派人暗杀,柏格理曾经被毒打致残,仅幸免一死。民间流传的中文书《苗族救星》记述这位外国人“宁愿自己以命相拼,都不愿苗民受土目的蹂躏”。”<br/><br/>“公道”算不算圣人标准?如果是普通标准,土司为什么接受不了? </div>
<p> </p>
<p>根据《中国石门》一书的记载,石门地门当时不止一个土司,当时土司与苗民的关系就像解放前西藏的农奴制差不多。但是,想暗杀柏牧师的只有一个土司。后来柏牧师请了当地官员陪同,上门见了这个土司,说明自己的来意,消除土司的顾虑,土司最后同意了他建教堂。根据资料,柏牧师和其余后继的传教士在1905年到1940年代,在贵州西北和云南东北地区先后建了80多个学校,仅威宁一带就有24所。没有土司们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有意思的是,有的土司提供土地、供应粮食给学校,条件是让他的孩子到学校上学。</p>
<p> </p>
<p>对于主持“公道”是不是“圣人标准”的说法,是不是浪淘沙的文字游戏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一“边缘人物”,只玩得起文字游戏。这土司,倒是一位讲道理的人啊,造福后人啊!<br /><br />面对老西这样一位充满人格光辉的“正义使者”,我只有语无伦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11-24 03:14 , Processed in 0.0478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