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专栏推荐文章》 《办理汇款注意事项及资助款疑问解答》 【求助】《访查活动求长期周末租车》 《办公室及各地区联络点》
《了解乐助会大全》 【求助】《各地区长期募集新旧纸箱》 【求助】《寻找采购书籍的固定供应点》 《捐助学生、捐赠物资指南》
查看: 12889|回复: 13

[综合类讨论] [转帖]民间助学之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9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b>人力墙</b></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我一直都认为做助学的大多是些闲人,生活无忧,最起码三餐不愁,可是最近却越来越多的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人是为这个发愁的,于是就纳闷,为什么做助学的人还会有这样的状况?为什么很多有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不屑于做助学呢?是他们铜臭太重了已经丧失了良知?还是因为他们根本就对民间助学不抱希望呢?没有足够的人才补充,使得民间助学得不到更大的发展,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持,使得民间组织一直停留在最最浅表的运作,虽然经过很多很多年的运作,不要说厚积薄发,甚至是日渐没落,几年下来剩下的仅仅是些数字,而一批批的人进来出去,结果都是些过客,这就是民间组织所遭遇的人力墙.</font></span></p><span style="FONT-SIZE: 9pt;"><p><br/><font size="3">有很多组织表面上看起来不缺志愿者,毕竟想参与贡献自己力量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组织还为此设置一道道门坎,不花点力气还进不了山门,似乎怕的是人太多了,进来了没事做,影响了做事的人,这些组织认为,助学是做实事的,只需要实干的人,只需要有实干的人,效率就会高,助学就会得到发展,于是不做实事的人被逐渐冷落,原来的一腔热血渐渐冷却,有的实在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于是也就不了了之了,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包括我们自己内部为这个话题也辩论过不少,但还是没有改变.</font></p><p><br/><font size="3">这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也可以说是个循环,一个组织建立之初,大多是些非常能干的人,规划好了一个组织,也明白一个组织的起步需要的是稳扎稳打,对于战略发展,他们心里都清楚明白,如果有更多他们同一类型的人,只会变成说多做少,这个时候招募的大多是些实干型的人回来,随着这些人的逐渐退出,了解长远的规划的人越来越少,实干的人越来越多,另一类人得不到有效补充,终于就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font></p><p><br/><font size="3">助学难道就真的只可以这么做吗?实际上不是的,很人都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会沦落到现在只能受人以鱼呢?因为,我们自己都不懂得怎么渔啊,助学或者说公益,实际上是一个专业领域,所函括的范围并不仅仅是怎样拿钱给钱这么简单,很多组织都说,光是拿钱给钱都已经应付不过来,还谈什么更专业的啊?事实上,人才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即使只是在某一个环节中多了那么一个人才,整个环节就会变得更流畅,似乎操的心更少了,就例如是我们日夜头疼的技术人才,如果多那么一两个,似乎很多问题都不存在,解决了一个数据库的问题,可以解放出多少人手?提高了多少效率?确实,人才不易得,人才要有人才的环境,而且很多人才都很拽,不屑于去做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不是说做这些事情的都不是人才),甚至于很难相处,有不少组织认为不值得为这个去冒险,这也可以理解,管理人才所消耗的精力是好几十倍,甚至可能会伤筋动骨,另一个原因就是留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那等于也是浪费。</font></p><p><font size="3">从不知道怎么去用的方面来说,是因为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不知道怎么管理,是因为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两个方面如果没有办法解决,那么还是会进入到恶性循环。</font></p><p><font size="3">因此我建议各组织,需要先不要歧视不做实事的人,即使是不谈这个人是不是人才,但是多一个人参与了解助学,对于助学的大环境也是有利无害的,通过时间慢慢对人才的积聚,可以逐步的完善制度和流程,有人去整理历史收集信息,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培训机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有人去了解接触更专业的领域,才有可能让助学做得更丰富多彩,为一个组织建立起一个良性的人力循环,才可以真正的跨越这面人力墙</font><font size="3"> .</font></p><p><font size="3"></font></p></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b>管理墙</b></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    人力直接关系到的是管理,很多民间组织都是基于网络存在的,即使开始只是一个小圈子内的朋友,到发展的最后,因为资讯角落,数据传统,善款征集等原因,也会逐渐走到网络中,如果是在现实的管理中,似乎墙的概念没有来得那么强烈,几个人开开小会,统一思想步伐,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在网络中就不一样了,各自的时间不统一,网络上的交流远远比不上现实交流的效率高,于是就出现了管理上的问题,有些问题是目前网络管理无法解决的.</font></span></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p><br/>        一是人员流动带来的信息损耗,我只是说信息损耗,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正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我们认为只要把信息都保存在网络中,人员流动对于信息的损耗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不要忘了,思想是无法保存在网络中的,有很多规划是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即使是一句话,不同的人的理解都会有出入,不象一些数字,1就是1,换个人来做还是1,在现实中,我们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来降低这种损耗,但是在网络中却是行不通了,更多的是靠师傅带进门,徒弟自修行,遇上个聪明徒弟也就罢了,否则,都会急死人了,于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损耗会变得越来越大,为了修正这种损耗,而不得不把原来的规划修正,这样的组织多不胜数</p><p><br/>       二是步伐协调,在现实中,不可能会因为缺了某个人的报告就不开会的,但是在网络中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定了再好的流程,再完善的制度,中间有个人卡在那了,其他人急死也没用,本来以为网络上人多好办事,你做一点我做一点就完了,可实际上更难办,你等我我等他,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做完了干脆,但是这样一来,制度就完全废了一样,左右为难.</p><p><br/>        三是感情用事,同事之间有感情也是应该的,但是就是不明白,在现实中,也有可以公私分明的,但是在网络中似乎就行不通,要么就是用感情去约束别人做事,要么就是通过做事去联络感情,这其实都不是很好的现象,更不用谈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帮派的出现了.</p><p><br/>        问题是究竟管理会给民间助学造成多的墙呢?这得从民间助学的人员构成说起,这些助学组织里,99%的都是志愿者的身份,志愿者是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不接受报酬,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工作,或者是为了爱心,而维系其中的,恐怕只能是一些个人魅力加上一点责任感,通常很多组织在建立之初,都会有一些具有个人魅力的人存在,这些魅力其实是通过早期艰辛劳动建立起来的,大家对他敬佩,很自然的会想着帮他分摊一些工作,也就是刚开始从点到面的扩散初期,这时候,管理墙对一个组织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因为大家都心甘情愿的受管理,过了这一时期以后,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人员大量扩充流动,信息和目标不断的增加,在前一时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机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的组织,就开始慢慢的碰到管理墙,随着创业团队的逐步退出,管理墙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就好象有的组织在建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后来会遇到的管理墙,于是在早期建立了一种类似于泛民主式的制度,一但遇到了管理墙就变得无所适从,正因为是泛民主,随着人员的流动,筛选,从最初的都是主人,共同创业,渐渐的变成了没有主人,说句不好听的是谁也管不着谁,而湖思先前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也正是管理墙所导致的,甚至到了目前,对于一线的管理还是无从下手,这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误,当然也不可能通过一个人两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过来的,所以,很多湖思的志愿者会记得,一线的称谓从一线义工到全职义工再到一线工作人员再到全职工作人员,这不单纯是称谓的改变,也是因为遇到管理墙不得已而进行的调整.</p><p><br/>        总的来说,还没见到有哪个民间组织可以成功的跨越管理墙的,正是因为网络的特殊性,给予了管理太多的不确定性,也许,在不久以后,会有一些组织因为管理墙的原因而不得不转型,甚至有可能会为了这个而放弃网络这一平台,也不足为奇,但是一个组织要真正成熟起来,这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跨越的.</p></font></span><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b>思想墙</b></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做助学的人思想一定是高尚的,正是因为大家都是有爱才会加入进来,一个充满了爱的人可以忽略某些瑕疵,甚至于出现了某种娇惯,即使是有些什么问题,可以通过某某是义务的来掩饰过去,我并不反对有付出就有收获的理论,正是因为这些人在这一领域付出了,所以应该享受这一领域中某一种特权,所以思想墙并不是由某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一个群体造成的,什么是思想墙呢?可以这么说,是因为一群人的想法,使得目标发生的偏移,甚至于结果与期望的距离太大,思想墙的严重性可以摧毁一个组织最基本的信念,导致一个组织分裂甚至失败.</font></span></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p><br/>        事实上,我看到的也许还不能称为思想墙,只是想借此来做个批判,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着,在助学中,我们究竟应该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究竟应该偏向资助人还是学生?这个角色应不应该去分担一个学生所需要面对的全部困难,这个角色究竟对一个家庭甚至于对这个学生周围的一个圈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p><p><br/>        早在几年前,我和一些活跃在当地的义工就聊过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感觉不到这样的助学到底对当地带了什么好处,而更多的却象是在破坏一种原有的平静,贫困到底是因为知识不足引起的还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呢?如果是因为知识,那为什么这些地方也不乏高中大学生,却不见贫困的情况有好转呢?如果是因为环境,那环境又是不是因为知识的缺乏而变得更为恶劣呢?这些或许都是有关联的,也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在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机会,有了知识就可以改变名义,但是如果我们看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挣扎在城市的边缘,或者是接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论,含辛茹苦的让他们的下一代留在城市里读高价书,谁又能断定,知识真的改变了命运呢?是改好了还是改得更糟了呢?</p><p><br/>        说到贫困,我印象深刻,因为之前我一直都认为,贫困的原因是因为生育,因为大量的生育造成了抚养的压力,可事实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在怒江沿岸,有很多村民,他们如果不大量生育,似乎连生存下去的机会都没有,这时候,大量生育=贫困,似乎是说不过去的,同样的,如果一个农村,在还没完全达到机械化的时候,要求他们计划生育,似乎就象是一种赌博,而大量生育所带来的结果,又似乎会回到了日复贫困的循环.</p><p><br/>        说回到助学对当地平静的一种破坏,也许很多人会不同意,我有点感觉,我们就好比是18世纪的传教士,但我觉得更糟,起码当时传教士带去了面包,让当地人学习知识,但是没有把他们带到国外去,而我们现在是,没有带去面包,同样是让当地人学习知识,但是却把他们带离了家乡,如果知识不能带回家乡去,那么我们所期望的通过知识改变贫困的状况的愿望是否达到了呢?在我看来是没有达到的,这么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以来赖以为我们所做的美好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一些虚荣,而更糟糕的是,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破坏.</p><p>        当我看到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类似于白眼狼一类的词的时候,就感到无比的心寒,而这种现象似乎更多的是来自我们毫无节制的资助,出自我们无法控制的爱心,在早几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会有家庭用把小孩带回家做为获得资助的要挟,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止一次出现了,很多组织都声称自己的审核条件是如何的严格严谨,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停留在以城市的标准来做为尺度,城市的发展速度远在农村之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标准其实是在不断的降低,如果从爱心的角度来说,这种标准的降低是完全符合公益的原则的,但是,我们仅仅是民间组织,缺乏有效而且必要的引导,甚至于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求着他们来接受我们的资助,这就是我所说的思想墙.</p><p><br/>        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到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我们要做助学,但我可以肯定的说,错!做助学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掏钱的人,我们充其量只是协助他们助学,那么凭什么我们可以重学生而偏资助人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资助人越来越不了解实际的情况,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期待,到最后,在资助人的眼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白眼狼一类的产物,这样的助学真的是健康的吗?</p><p><br/>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实在有些忍不住偏激了,这个社会确实需要换醒更多人的爱心,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不应该用一种奸商式的手段来做,当民间助学的网站上充斥着的都是些无助眼神,残桓败瓦式的图片,充分唤醒资助人的同情心而弱化他们对事实的执着的时候,民间助学又何以能健康发展呢?</p><p><br/>        但愿民间助学的同行们都能跨越这面思想墙,真正认真去思考助学应处的角色,才能走出这个不断轮回败落的怪圈<br/><br/></p></font><br/><br/></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觉得不错就转过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高---我只能说这个字。</p><p>悲观----我也一直有这个感觉。</p><p>努力干----我不敢太超前展望,只觉得唯有这来迎接时代的进步。</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8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之后,不知道怎么表达了,也不知道这些是对还是错。觉得对也不对,然而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自己一时还想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到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我们要做助学,但我可以肯定的说,错!做助学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掏钱的人,我们充其量只是协助他们助学,那么凭什么我们可以重学生而偏资助人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资助人越来越不了解实际的情况,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期待,到最后,在资助人的眼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白眼狼一类的产物,这样的助学真的是健康的吗?我也有这个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b>管理墙</b></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    人力直接关系到的是管理,很多民间组织都是基于网络存在的,即使开始只是一个小圈子内的朋友,到发展的最后,因为资讯角落,数据传统,善款征集等原因,也会逐渐走到网络中,如果是在现实的管理中,似乎墙的概念没有来得那么强烈,几个人开开小会,统一思想步伐,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在网络中就不一样了,各自的时间不统一,网络上的交流远远比不上现实交流的效率高,于是就出现了管理上的问题,有些问题是目前网络管理无法解决的.</font></span></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p><br/>        一是人员流动带来的信息损耗,我只是说信息损耗,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正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我们认为只要把信息都保存在网络中,人员流动对于信息的损耗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不要忘了,思想是无法保存在网络中的,有很多规划是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即使是一句话,不同的人的理解都会有出入,不象一些数字,1就是1,换个人来做还是1,在现实中,我们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来降低这种损耗,但是在网络中却是行不通了,更多的是靠师傅带进门,徒弟自修行,遇上个聪明徒弟也就罢了,否则,都会急死人了,于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损耗会变得越来越大,为了修正这种损耗,而不得不把原来的规划修正,这样的组织多不胜数</p><p><br/>       二是步伐协调,在现实中,不可能会因为缺了某个人的报告就不开会的,但是在网络中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定了再好的流程,再完善的制度,中间有个人卡在那了,其他人急死也没用,本来以为网络上人多好办事,你做一点我做一点就完了,可实际上更难办,你等我我等他,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做完了干脆,但是这样一来,制度就完全废了一样,左右为难.</p><p><br/>        三是感情用事,同事之间有感情也是应该的,但是就是不明白,在现实中,也有可以公私分明的,但是在网络中似乎就行不通,要么就是用感情去约束别人做事,要么就是通过做事去联络感情,这其实都不是很好的现象,更不用谈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帮派的出现了.</p><p><br/>        问题是究竟管理会给民间助学造成多的墙呢?这得从民间助学的人员构成说起,这些助学组织里,99%的都是志愿者的身份,志愿者是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不接受报酬,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工作,或者是为了爱心,而维系其中的,恐怕只能是一些个人魅力加上一点责任感,通常很多组织在建立之初,都会有一些具有个人魅力的人存在,这些魅力其实是通过早期艰辛劳动建立起来的,大家对他敬佩,很自然的会想着帮他分摊一些工作,也就是刚开始从点到面的扩散初期,这时候,管理墙对一个组织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因为大家都心甘情愿的受管理,过了这一时期以后,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人员大量扩充流动,信息和目标不断的增加,在前一时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机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的组织,就开始慢慢的碰到管理墙,随着创业团队的逐步退出,管理墙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就好象有的组织在建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后来会遇到的管理墙,于是在早期建立了一种类似于泛民主式的制度,一但遇到了管理墙就变得无所适从,正因为是泛民主,随着人员的流动,筛选,从最初的都是主人,共同创业,渐渐的变成了没有主人,说句不好听的是谁也管不着谁,而湖思先前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也正是管理墙所导致的,甚至到了目前,对于一线的管理还是无从下手,这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误,当然也不可能通过一个人两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过来的,所以,很多湖思的志愿者会记得,一线的称谓从一线义工到全职义工再到一线工作人员再到全职工作人员,这不单纯是称谓的改变,也是因为遇到管理墙不得已而进行的调整.</p><p><br/>        总的来说,还没见到有哪个民间组织可以成功的跨越管理墙的,正是因为网络的特殊性,给予了管理太多的不确定性,也许,在不久以后,会有一些组织因为管理墙的原因而不得不转型,甚至有可能会为了这个而放弃网络这一平台,也不足为奇,但是一个组织要真正成熟起来,这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跨越的.</p></font></span><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b>思想墙</b></font></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做助学的人思想一定是高尚的,正是因为大家都是有爱才会加入进来,一个充满了爱的人可以忽略某些瑕疵,甚至于出现了某种娇惯,即使是有些什么问题,可以通过某某是义务的来掩饰过去,我并不反对有付出就有收获的理论,正是因为这些人在这一领域付出了,所以应该享受这一领域中某一种特权,所以思想墙并不是由某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一个群体造成的,什么是思想墙呢?可以这么说,是因为一群人的想法,使得目标发生的偏移,甚至于结果与期望的距离太大,思想墙的严重性可以摧毁一个组织最基本的信念,导致一个组织分裂甚至失败.</font></span></p><span style=\"FONT-SIZE: 9pt;\"><font size=\"3\"><p><br/>        事实上,我看到的也许还不能称为思想墙,只是想借此来做个批判,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着,在助学中,我们究竟应该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究竟应该偏向资助人还是学生?这个角色应不应该去分担一个学生所需要面对的全部困难,这个角色究竟对一个家庭甚至于对这个学生周围的一个圈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p><p><br/>        早在几年前,我和一些活跃在当地的义工就聊过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感觉不到这样的助学到底对当地带了什么好处,而更多的却象是在破坏一种原有的平静,贫困到底是因为知识不足引起的还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呢?如果是因为知识,那为什么这些地方也不乏高中大学生,却不见贫困的情况有好转呢?如果是因为环境,那环境又是不是因为知识的缺乏而变得更为恶劣呢?这些或许都是有关联的,也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在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机会,有了知识就可以改变名义,但是如果我们看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挣扎在城市的边缘,或者是接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论,含辛茹苦的让他们的下一代留在城市里读高价书,谁又能断定,知识真的改变了命运呢?是改好了还是改得更糟了呢?</p><p><br/>        说到贫困,我印象深刻,因为之前我一直都认为,贫困的原因是因为生育,因为大量的生育造成了抚养的压力,可事实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在怒江沿岸,有很多村民,他们如果不大量生育,似乎连生存下去的机会都没有,这时候,大量生育=贫困,似乎是说不过去的,同样的,如果一个农村,在还没完全达到机械化的时候,要求他们计划生育,似乎就象是一种赌博,而大量生育所带来的结果,又似乎会回到了日复贫困的循环.</p><p><br/>        说回到助学对当地平静的一种破坏,也许很多人会不同意,我有点感觉,我们就好比是18世纪的传教士,但我觉得更糟,起码当时传教士带去了面包,让当地人学习知识,但是没有把他们带到国外去,而我们现在是,没有带去面包,同样是让当地人学习知识,但是却把他们带离了家乡,如果知识不能带回家乡去,那么我们所期望的通过知识改变贫困的状况的愿望是否达到了呢?在我看来是没有达到的,这么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以来赖以为我们所做的美好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一些虚荣,而更糟糕的是,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破坏.</p><p>        当我看到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类似于白眼狼一类的词的时候,就感到无比的心寒,而这种现象似乎更多的是来自我们毫无节制的资助,出自我们无法控制的爱心,在早几年前,我们还无法想象会有家庭用把小孩带回家做为获得资助的要挟,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止一次出现了,很多组织都声称自己的审核条件是如何的严格严谨,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停留在以城市的标准来做为尺度,城市的发展速度远在农村之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标准其实是在不断的降低,如果从爱心的角度来说,这种标准的降低是完全符合公益的原则的,但是,我们仅仅是民间组织,缺乏有效而且必要的引导,甚至于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求着他们来接受我们的资助,这就是我所说的思想墙.</p><p><br/>        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到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我们要做助学,但我可以肯定的说,错!做助学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掏钱的人,我们充其量只是协助他们助学,那么凭什么我们可以重学生而偏资助人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资助人越来越不了解实际的情况,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期待,到最后,在资助人的眼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白眼狼一类的产物,这样的助学真的是健康的吗?</p><p><br/>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实在有些忍不住偏激了,这个社会确实需要换醒更多人的爱心,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我们不应该用一种奸商式的手段来做,当民间助学的网站上充斥着的都是些无助眼神,残桓败瓦式的图片,充分唤醒资助人的同情心而弱化他们对事实的执着的时候,民间助学又何以能健康发展呢?</p><p><br/>        但愿民间助学的同行们都能跨越这面思想墙,真正认真去思考助学应处的角色,才能走出这个不断轮回败落的怪圈<br/><br/></p></font><br/><br/></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2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觉得不错就转过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0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高---我只能说这个字。</p><p>悲观----我也一直有这个感觉。</p><p>努力干----我不敢太超前展望,只觉得唯有这来迎接时代的进步。</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8 0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之后,不知道怎么表达了,也不知道这些是对还是错。觉得对也不对,然而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自己一时还想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到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我们要做助学,但我可以肯定的说,错!做助学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掏钱的人,我们充其量只是协助他们助学,那么凭什么我们可以重学生而偏资助人呢?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资助人越来越不了解实际的情况,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期待,到最后,在资助人的眼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白眼狼一类的产物,这样的助学真的是健康的吗?我也有这个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3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虽然以前看过,还是又看了一遍。</p>
<p>有一定道理,但是好多事情不是我们某个人或者组织能决定的。我们能做的很少,我们做的工作起到的作用也很小,但是做了总比不做好。</p>
<p>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也肯定会逐渐的在问题中发展自己,去完善制度,去完善所有的一切可能的会产生不好结果的做法。</p>
<p>但是 有问题 不代表, 他就是坏的。</p>
<p>不要因为有可能的瑕疵,我们就不要去做。</p>
<p>畏首畏尾 不会产生进步。</p>
<p>助学 不仅实际的帮助了一些学生,也是培育有慈善社会的一个补充帮助。</p>
<p> </p>
<p>粗略看了一下文章,没有仔细读。</p>
<p>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是文章的观点也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说助学。并不全面,站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p>
<p> </p>
<p>看法都没有错,只是站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内容不同。</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12-22 21:55 , Processed in 0.0303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