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87|回复: 40

[摄 影] 一段历史、一段回忆,身边的故事—新上图片及历史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3 2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在我旧居的附近,有很多历史建筑物。</p><p>现在住的住处已经好几年了,原来住的地方也就一年回去一两次,走走周围的街道就更少了。</p><p>在住旧屋、没有数码相机的年代,对旧屋周围的事物都是熟悉的,或者可以说没有值得留念的地方。</p><p>住新屋,有数码相机,才发现历史在变迁,变迁得自己都不认得了。</p><p>======================================================================================</p><p><strong> 1、楼顶的花雕装饰、中西风格结合的青砖大屋看得出曾经的大户人家,很久之前已经被分成若干个房间</strong></p><p><strong>供人居住。虽然残旧,但仍看得出当年的辉煌。</strong></p><p> </p><p> </p><p></p><p> </p><p><strong>2、年代久远的房子,或变危房、或人去楼空。</strong> </p><p></p><p></p><p></p><p> </p><p><strong>3、历史敌不过自然。</strong> </p><p></p><p> </p><p><strong>4、“逸庐”,那个年代的小资生活(文人雅仕)吧。哈哈……</strong></p><p><font color="#0000ff">直到拍这组照片的时候才知道,或者叫有深刻印象这栋小楼叫“逸庐”,看来最经常见的东西却不一定是最记得的东西。</font></p><p><font color="#0000ff">关于这栋房子的历史资料,我在网上已经找不到相关资料。可能真的慢慢被人淡忘,被历史的滚轮压碎。</font> </p><p></p><p></p><p></p><p> </p><p></p><p><strong>5、“逸庐”下面的滕椅,虽然其貌不扬,但无不散发出古老的味道。滕椅的主人哪里去了?</strong></p><p><font color="#3300ff">我没有坐到滕椅上去享受一会古老的味道,生怕自己大笨象把这把滕椅压坏。呵呵……</font></p><p></p><p></p><p> </p><p><br/><strong>6、白色建筑,前身是河南电影院,因为90年代中后期电影业的衰落,现在已经改造成广州木偶剧团的演出场地。虽然面目全非,但也是重新焕发青春,比后面的老房子命运好多了。</strong></p><p><br/><font color="#3300ff">以前电影院盛极一时,印象之中“少林寺”年代虽不是万人空巷,也是场场爆满。电影院的大喇叭在宣传即将播放什么电影,我在家中总会听得清清楚,记得那时候星爷的“仙履奇缘”和“月光宝盒”也曾经放映过。宣传内容就够哗众取宠了,什么“奇情武侠片——仙履奇缘”的,够眩的!</font></p><p></p><p> </p><p><strong>7、我的母校——南华西街幼儿园,我“童星成名”的地方,咔咔……,后面会有介绍。</strong> </p><p></p><p> </p><p><strong>8、双照坊。一条广州很常见的街道,两旁的旧房子,中间的铺着麻石板的笔直小街。逸庐也是这一条小街上的小楼。每一次走过这条小街,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干净。南华街的居民爱干净、街道整洁可是全国有名的。</strong></p><p><br/><font color="#3300ff">小时候,妈妈每天就带我到这个小街口,然后就让我走过这条小街自己回到幼儿园。不是说自己从小就有多大能力,只是现在的小朋友,有几个会自己回幼儿园呢?社会环境不允许,家长也不放心。想不到自己就是由这里开始从小朋友直到走到小学,走到初中,走到大学,最后走向社会。父母都没有接送我过上下学,也没有这个必要。</font></p><p> </p><p> </p><p> </p><p><strong>9、“连双”——好事成双!</strong></p><p><font color="#0000ff">双照坊1号,我幼儿园梁老师的家,现在梁老师可能有6、70岁了,也应该不在这里居住了,谁在住呢?最后一次与梁老师见面是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当时以小孩子的一种好奇走上楼梯瞧瞧,想不到老师见到我就问我:“是不是肥英啊?”“是啊!”。心中不禁有一股暖流,想不到幼儿园出来5年了,老师还认得我。感动ING……</font></p><p> </p><p> </p><p> </p><p><strong>10、入幼儿园之后的第一个课堂。这栋房屋以前叫做双清楼,是廖仲恺与何香凝的故居,在后面会有详细介绍。</strong></p><p><font color="#0000ff">在双清楼,有大家可能经历过的——小朋友们不论男女一起在老师的喷水喉下洗白白(丑死怪),被老师关黑房。而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候单位只休息一天假,而我的父母都不是星期天休息的,所以我每星期天都要回幼儿园。星期天的幼儿园,老师少,小朋友们就更少了,加起来也就十个、八个人。没有人、没有学习、没有活动,只有郁闷的呆上一整天。现在想起来心里也觉得很不舒服。</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 </p><p> </p><p> </p><p> </p><p></p><p><font color="#0000ff">楼顶种上了小树。</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 </p><p> </p><p> </p><p><strong>11、我母校南华西幼儿园的正面。无论是幼儿园的外墙还是教学楼的外墙都比以前漂亮多了,而且还装上了空调。以前那有那么幸福可以叹空调,就在课室中间挂着一把吊扇,全世界一起享受,中间是冰箱,四周是火炉。</strong></p><p><font color="#0000ff">幼儿园的(操场)旁边是一些只有一层、屋顶是装瓦片的旧式民居,这些民居有一个在瓦背顶开天窗来用采光的设计。现在这些民居依然在幼儿园旁边。那时候我和其他男生都比较百厌(调皮),有一次拿了一些碎小的麻石,爬上滑楼上层,向操场旁边民居的天窗里扔,几个男生,一人一块小石子,那可不得了。就算砸不中人,砸中些花花草草也不好的,砸中玻璃、电视就更大麻烦了。呵呵……</font></p><p><font color="#0000ff">后来,民居主人过来幼儿园向老师投诉有小朋友扔小石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师知道是我们扔的小石子。可能是老师随便问我们几个男生(最百厌的几个男生,嘻……),我们很老实的承认了。反正挨批评、受教训是少不了的了。</font></p><p></p><p></p><p></p><p> </p><p><font color="#0000ff">就是教学楼旁边的一层民居。</font></p><p> </p><p> </p><p></p><p><font color="#0000ff">两个对着的校区。</font></p><p> </p><p> </p><p><strong>12、趟拢,在广州西关比较常见的一种门。在海珠区也为数不少的,不过比不上西关那种趟拢有气派。而有一些就只净下门,房屋都荒塌了,但依然留下满园春色。</strong></p><p> </p><p> </p><p> <br/></p><p> </p><p> </p><p><strong>13、这些旧屋真的很有一种味道,但我却不能用语言去形容。可能我的写作水平有限,所以我只能提醒留意的地方:天棚的陶瓷栏杆、大木窗、木窗上的玻璃、阳台的铁栏杆、排水管和青石大砖。朋友,当你看到这些,你又会怎么去形容它们呢?</strong></p><p><strong></strong> </p><p> </p><p><font color="#0000ff"> 房屋上的木栏雕刻装饰。虽然已经布满尘土,但条纹仍清晰可见。还有一个燕子窝在上面呢。</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 </p><p> </p><p> </p><p><strong>14、街头小景。</strong></p><p><font color="#3300ff">洗面的花脸猫。[s:01]</font></p><p> </p><p> </p><p><font color="#0000ff">两个在无聊玩耍的小孩。听到他们的谈话,说暑假快结束了,要回家了,但他们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留恋之意,好象对这条小街的沉闷生活深感无聊。是啊,不单止这条小街,包括这附近一公里的范围,在以前是非常繁华的,可是起内环路、拆迁、新购房、旧居变危楼,令到很多原居民搬离这个地方,从此一阙不振。这里面,包括了我!</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 </p><p> </p><p> </p><p><strong>15、转了一个圈,回到了最初的旧房子位置,又是一栋旧建筑。比刚才最初看到的旧房子更破旧。</strong></p><p> </p><p> </p><p> </p><p></p><p><font color="#0000ff">最终的命运可能都是逃不开一个“拆”字。</font></p><p></p><p> </p><p><font color="#0000ff">古老与现代、新与旧、拆还是留?</font></p><p></p><p> </p><p> </p><p><strong>16、岐兴市场。以前是一个很旺的市场,没有不开门的店铺。当然了,现在也式微了。</strong></p><p><br/><font color="#3300ff">“小子,在拍什么,一个破市场有什么好拍。”哈哈……老板看着我拍照片,看得我心慌慌。</font></p><p> </p><p> </p><p><font color="#0000ff">虽然式微,鸡鹅鸭猪牛鱼蔬菜水果还有的卖的。</font></p><p></p><p> </p><p><strong>(待续)</strong></p><p><br/><br/> </p><p></p><p></p><p></p><p></p><p></p><p></p><b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3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left\">人品好就是贴品好,看贴记得回贴噢。谢谢!KAKA……</p><p>[s:01][s:01][s:01]</p><p>=========================================================================</p><p>                                                                        <strong><font size=\"5\">双清楼</font></strong></p><p>       <font size=\"3\">在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是廖仲恺哥哥廖凤舒的产业。1897年10月底,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暂住龙溪新街42号廖凤舒家。这是一幢座北朝南的老式民居,平面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廖仲恺夫妇先是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一间房子里,后为了躲避侄儿女的吵闹干扰,搬到楼顶平台自搭的一间小屋居住。每逢皓月当空,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有人与月双清之乐,遂将居室取名双清楼。</font></p><p><br/><font size=\"3\">        廖仲恺原籍广东归善(今惠阳县),1877年生于美国旧金山。何香凝原籍广东南海县棉村乡(现归广州市芳村区)。1879年生于香港。</font></p><p><font size=\"3\">        1902年廖仲恺、何香凝先后离开广州,东渡日本留学,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23年2月随孙中山由上海返广州,支持孙中山重建革命政府。</font></p><p><font size=\"3\">        何香凝以其在娘家给的积蓄,在广州百子路(今中山二路8号和10号的地方)建了一所住宅,仍取名双清楼。它是一式两座并列的两层楼房,砖木结构,房子外有小花园。廖仲恺夫妇和儿女居住一栋,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厅和饭厅。另一栋为蒋介石居住。</font></p><p><font size=\"3\">        当年,国共两党的著名活动家和国际友人,常到百子路双清楼与廖仲恺共商大计。1938年4月,廖承志把百子路双清楼让给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办公。10月,办事处迁韶关,后百子路,双清楼被日机炸毁。龙溪新街廖仲恺和何香凝住过的双清楼小房间现已拆除,其它房间为南华西街幼儿园使用。</font></p><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p><p></p><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南华西历史建筑文物苦求\"免死金牌\"</strong></font></p><p><br/><font size=\"3\">新华网广州4月2日电(吴瑕 陈炳恒) 上周五,时报推出了《潘家大院:清代“世界首富”的豪宅末路》的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积极关注,有不少老街坊纷纷致电报社热线询问进展情况。 </font></p><p><font size=\"3\">        据《信息时报》报道,作为广州市“中调”战略中海珠区旧城改造试点的南华西街,遗存有潘家大院、骑楼街、漱珠桥等十多处历史建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波楼和双清楼以外,上述的几个重要文化建筑并未列入任何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若真要拆起来,我们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它们是全部推倒重建,还是在旧城改造中换上新妆容?这引起不同的意见。而一些老街坊表示:这些好东西拆了太可惜。 </font></p><p><font size=\"3\">        走在曾经赫赫有名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南华西街上,马路两旁的骑楼透着岭南建筑的韵味,踏着古老的麻石地板在街上行走,映入眼帘的是青砖旧瓦的古老大屋,还有古井、百年的大榕树…… </font></p><p><font size=\"3\">        据介绍,南华西得名于1926年,当年拆去龙溪西约、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先后建成的街道,取“河南繁华发达之意”。南华西开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距今已有221年的历史。那时以潘振承为首的潘氏家族和一批商贾,在今海珠区乌龙岗西面置地开村建宅,并建漱珠、环珠、跃龙三桥以利交通。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骑楼街堪称建筑博物馆</font></strong>   </font></p><p><font size=\"3\">        两年多以前,古建筑专家们曾经来到南华西街进行考察研究。专家指出,以南华西路、洪德路、同福西路三条互相联系的骑楼街所组成的地区,到抗战前逐渐发展成为华侨、官员、富商的别墅区。由此,南华西街一带保留了大量从明、清到民国、现代多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其中尤以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建筑为多,堪称“清末民初广州建筑博物馆”。 </font></p><p><font size=\"3\">        专家们认为,在这三条“骑楼街”当中,南华西路的骑楼质量较高,艺术性高,整体风貌保存较好;洪德路由于受城市建设拆迁的影响,只剩下北段骑楼街,景观质量不高;而同福西路的骑楼景观质量较好,但可惜由于拆迁开发,骑楼界面断断续续。 </font></p><p><font size=\"3\">        昨天,记者来到目前整体风格仍较为完整的南华西骑楼街。这条长约1公里的路上共有160间“骑楼屋”,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整条路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size=\"4\"><strong>翰林旧宅引来“识货”小偷</strong></font>      </font></p><p><font size=\"3\">        在潘家花园的西侧,也就是位于同福西路龙庆北8号的一座门面颇有气势的房屋建筑,是始建于清朝、当时位居翰林的卢怀庆的旧宅。 </font></p><p><font size=\"3\">       “这里原来的占地面积约有1000多平方米,但后来卢家衰落,将大部分房屋买给太罗酱面厂做晒场,现在卢家旧宅大部分已经被旁边的市33中征用为操场用地,老宅子已面目全非了。”居住在卢家旧宅67年的关伯今年已经82岁高龄,据他回忆,现在房屋的门厅、轿厅、正厅、天井是原来建造的,而其他大部分都是后来重建的。 </font></p><p><font size=\"3\">        据关伯介绍,现在卢宅产权归定居马来西亚卢家的后人所有。“文革过后就再也没有来收过租金了。”前两年,街道曾经出资对包括卢怀庆旧宅在内的参观路线的街巷进行翻新粉饰,但这也招来了不少小偷的光顾。房子修缮过后,小偷就来了不下3次。 </font></p><p><font size=\"3\">        说起南华西旧城改造,关伯不禁感到有些伤感,“这些房子都是好东西啊,如果拆了就太可惜了!”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百年波楼失修随时倒塌</font></strong>   </font></p><p><font size=\"3\">        提起海珠区洪德路海天四望街42号的波楼,许多老广州人和老船员们都倍感亲切。它曾是粤海关为来往商船而建筑的天气预报信号台,因要在信号台上悬挂风球而得名(粤方言称球为“波”,取英文“ball”的译音)。信号台占地达195平方米,建造此台时曾耗资8000两白银。 </font></p><p><font size=\"3\">        据海珠区环保局出版的《物华天宝》一书中记载,在波台可望到白鹅潭一带船舶往来,据说当时用高倍度望远镜还可以眺望到虎门,故此地有“海天四望”之称。 </font></p><p><font size=\"3\">        几年前,波楼作为广州近代最早的气象信号台,被列入了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于上世纪90年代“退休”的波楼目前的情况令人担忧!由于所属单位4年前便停止了对波楼的维修保养,住在铁塔脚下的街坊们担心这百年铁塔不知什么时候会散架、倒塌。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size=\"4\"><strong>漱珠桥:显贵寻欢作乐处</strong></font>     </font></p><p><font size=\"3\">        位于南华中路与南华西路交界处的漱珠桥,横跨漱珠涌,故名。在清乾隆年间由在此地修建府邸的潘家所建。在清代,漱珠涌漱珠桥一带风光秀丽,沿岸名园密集,处处酒幡,夜夜笙歌,画艇有如过江之鲫,是清代显贵富商寻欢作乐之所,也是骚人墨客吟咏消闲之地,曾留下不少风情画般的诗篇。著名的园林建筑有海幢寺、伍家花园、南墅等。 </font></p><p><font size=\"3\">        1928年,在修建南华路时漱珠桥被拆毁,成为南华路的一部分。1966年又把漱珠涌改造成渠箱,成为一条污水排泄枢纽。目前,架在漱珠涌上的古桥尚有环珠桥和跃龙桥,它们与漱珠桥同龄。环珠桥在民国时期开辟同福路时改建成马路桥,渠箱建成后,仍有桥迹可寻。而跃龙桥在拆建马路后已经湮没了。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双清楼演绎动人故事</font></strong>   </font></p><p><font size=\"3\">        双清楼在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是廖仲恺和何香凝的故居。在何香凝的作品上,人们常看到“双清楼主”的落款,其款的由来说来动人…… </font></p><p><font size=\"3\">        1897年10月底,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借居龙溪新街42号廖仲皑哥哥廖凤舒家里。他们搬到平台自搭的一间小屋居住。每逢皓月当空,繁星似锦之夜,清光射向斗室,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觉人月双清之乐,便将此居处取名双清楼。 </font></p><p><font size=\"3\">        双清楼故居为清末广州民居形式,即所谓“古老大屋”。多年来,廖仲恺、何香凝住过的楼顶平台地小房间已拆除,花园成为空地,目前为南华西街幼儿园使用。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4\"><strong>潘家花园有三建设方案     </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size=\"4\"><strong>规划部门称南华西街文物历史建筑则将会“利用性地保留”</strong></font>
                </font></p><p><font size=\"3\">        去年5月至今,市委书记朱小丹、市长张广宁、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先后来到南华西街,对于该街的鳌洲社区、海天四望社区、龙武里社区等即将纳入旧城改造的试点地区进行了调研。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今年改造4.8万平方米危破房</font></strong>      </font></p><p><font size=\"3\">        在日前结束的海珠区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区长姚奕生指出,海珠区今年将完成4.8万平方米的危破房改造任务,将加快启动南华西地块危破房成片改造的一期工程,并做好二期工程的摸查分析工作。此外,还将积极推进洪德五巷等小面积及零散危破房改造工程。 </font></p><p><font size=\"3\">        据了解,南华西街则是海珠区旧城改造的试点。南华西地块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该地块危破房改造项目第一期用地规划范围约为1.85公顷;第二期用地规划范围约为6.47公顷。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size=\"4\"><strong>潘家花园有三方案</strong></font>   </font></p><p><font size=\"3\">        在记者采访中,南华西街道办事处卢兆华主任介绍,经过区街有关部门调研,并征求潘家部分后人的意见后,建议尽快将潘家花园以租赁或收购的形式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对此,街道初步提出了三个建设方案: </font></p><p><font size=\"3\">        一是洲头咀抗英斗争纪念馆:潘家后人潘刚儿教授曾经建议,将这里建设成洲头咀抗英斗争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潘家先人潘正炜在1847年爆发的有10多万广州市民参加的洲头咀抗英租地运动中,是主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潘家大屋也成了抗敌的大后方;二是海珠区博物馆的分馆:主题与广州十三行、潘氏家族有关;三是岭南民居博物馆:恢复潘家花园当年的风貌,并将潘家祠、潘家祠道等修缮后,修缮为具有岭南民居特色的历史博物馆。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size=\"4\"><strong>规划两年前已过初审</strong></font>
                </font></p><p><font size=\"3\">        记者了解到,实际早在两年前,一份由市规划局、海珠区规划分局组织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修订的《海珠区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已经通过了市规划局的初审。 </font></p><p><font size=\"3\">        在规划中记者发现,南华西路、洪德路、同福西路骑楼街,漱珠涌历史河道、历史文物建筑群以及内部控制的历史建筑、海幢公园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被界定为保护对象。而恢复漱珠涌景观则是规划的重点之一,包括恢复涌上的漱珠、环珠两座古桥的原貌。拆除漱珠涌东面的旧民居,兴建一系列骑楼建筑,形成一道景观,开发建设商业步行街。 </font></p><p><font size=\"3\">        记者发现,近两年来,在南华西街上保护改造工作仍未有任何具体的举措出台。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strong><font size=\"4\">历史建筑要拆也无办法?</font></strong>     </font></p><p><font size=\"3\">        昨日,记者从市规划局海珠分局了解到,南华西街的规划思路并不会“推旧出新”,即不会全部拆迁。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及旧城改造区域的主干道建筑将会最大程度地得到保留,区域内的文物、历史建筑则将会得到“利用性地保留”,内街小巷的矮破危房则会统一拆迁规划,其他区域是否拆迁视规划要求而定。 </font></p><p><font size=\"3\">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波楼和双清楼以外,上述的几个重要文化建筑并未列入任何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说,目前这些文化建筑在改造中并没有明确“护身符”,按照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若真要拆起来,我们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strong>南华西街其他古建筑</strong>      </font></p><p><font size=\"3\">        八和会馆:在南华西路鳌洲外街33号,目前该馆旧址是民居。 </font></p><p><font size=\"3\">        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位于南华西路鳌洲内街13号。现旧址属居民私房。 </font></p><p><font size=\"3\">        能敬堂:位于栖栅南街潘家祠道,是闽商潘振承于1776年建成。 </font></p><p><font size=\"3\">        孔殷太史第:位于同德里6号(现区党校)。江孔殷为清末进士、翰林,广东道台,曾有“百粤美食第一人”之美誉,传下食谱有“太史五蛇羹”、“太史鸡”等。 </font></p><p><font size=\"3\">        同寅医院旧址:位于同福西路166号,是美国基督教同寅会在河南较早开设的西法留产医院。 </font></p><p><font size=\"3\">        红楼花馆旧址:位于岐兴南约22号,原是清末著名画家刘玉生画院。 </font></p><p><font size=\"3\">        基督教河南堂:位于洪德五巷23号,占地800平方米,创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完)</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2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错的帖子!</p><p>想必勾起了不少\"老广\"的回忆......</p><p>熟悉的巷子</p><p>令我依稀记得</p><p>童年时</p><p>坐在外婆家门外的石板凳上乘凉的情景</p><p>奈何</p><p>已是时过境迁</p><p>人去楼空...</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4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个帖子很好,一份对往事的深沉回忆,很花心思,建议加精。</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4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图文并茂,不错!</p>[s:17][s: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5 0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的老城区像这样的建筑大多都很残旧和破落,西关就很多,大部分都租给外地人居住,可悲的是对于这些记载着城市历史的建筑物该如何对待我们没有一个既定的始终如一的规划,一时说要拆,一时又说要保护,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领导的政绩服务和考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5 0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村以前都同上图差不多,现在已面目全非了。真的好怀念![s: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5 0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顶贴</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5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其实以前的中国人的正式建筑,是很符合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最优环境的。</p><p>就说佛山的巷子里面的房子:</p><p>有水井,那水质是肯定优胜过现在的纯净水;</p><p>有天井,足够晾晒衣物杂件;</p><p>有街门,屋门,厅门(还有趟拢),足够的谨慎;</p><p>墙壁是水磨青砖,据说一天只能砌十来块砖高,以防变形,厚度足够安全要求和隔热,在暑天,温度内外也相差几度的;</p><p>屋顶是有阶砖铺一条人行道,方便维修瓦面和上去晒东西;</p><p>地面的阶砖尽管勤快的女人天天抹地,也耐用一百几十年;至于具备厅,房,厨房,杂物间(一般在廊头),小花园,厕所间(以前只是放尿缸)等生活所需的间隔都一应俱全。</p><p>现在多数是人去屋空了,看看西方的城市的照片,就发现他们两三百年历史的房子还在正常屹立,而且满眼都是,我感慨我们的“现代化”是否有点“走火入魔”----其实就用钢筋水泥的屋梁把朽旧的木材换下,屋里粉刷装修一下,居住的质量绝对不是现在的单元所可以相比的舒适和环保的。</p><p>那才是真正的“富人”的品味。</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5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的时节,看着老旧的回忆,真真令人想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旧街,我童年的旧街已不复存在了,那记忆中旧街的人物大多也已作古,某年我这记忆也会没有了,或者这就是年轮吧。。。。。</p><p>楼主好贴,赞一下。。。。。</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ff\">  是啊,最经常见的东西却不一定是最记得的东西,或者说最容易被人忽视。</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6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帖!</p><p>对民宅而言,旧时的建筑可真是非常讲究的。现在虽然科技进步了,材料先进了,但国内的住宅的艺术成份缺已经没有了,纯粹是用钢筋混凝土搭建个四方空间让人在里面休息,人文气息荡然无存。</p><p>此帖应保留,10年再翻看。</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7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西关大把..曾经带住几个港灿去走了一天,,就从中山六路走到黄沙~~</p><p>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走得完</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9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2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s:17][s:17][s:17][s:17]好贴,图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2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s:17][s:17][s:17][s:17]好贴,图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2 15: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当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4 0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U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4 1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有心,才有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5-1-10 06:13 , Processed in 0.0173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