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55|回复: 12

[经济] 从另一角度去看现时股市的高风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1 0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trong>早期曾积极推荐大家加入股市行列,但是,现今股市的泡沫已重,特转载一朋友的网站的图片来说明现时的4000点的股市的高风险,希望我们已入股市的会员保持一份清醒。股票可以继续玩,但是选股要小心,不要再追高:</strong> </p><p><img alt=""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122.jpg" border="0"/> </p><img alt=""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124.jpg" border="0"/><br/><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0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再来一个角度去看:</strong></p><p> </p><p><img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224.jpg\" border=\"0\" alt=\"\"/> </p><p><img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227.jpg\" border=\"0\" alt=\"\"/></p><p><img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229.jpg\" border=\"0\" al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1 0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摘录一段华生的幕僚式方案:</p><p>证券市场中的政府功能 <br/><br/>  说政府对股市的干预效果不好,副作用很大,这主要是指行政干预。用发社论、喊话等方式强行干预市场,问题确实很多。现在政府及监管部门实际上也极少采用了。至于说到政府用经济手段干预、参与、影响资本及证券市场,则另当别论,因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个主要功能。 <br/>  首先,现代证券市场,不是传统的农村集市贸易,可以靠习俗和惯例维系运行,而是由无数的法律、法规、法令、部门规章、规则和办法构造起来的一架高度精密和无比敏感的机器。政府行为的痕迹,实在处处可见。对于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来说,他们不是干预不干预的问题,而是本身就是其组织者和协调者。他们每一个规则或办法的制定或改变,都直接影响乃至左右这个市场的格局、估值和发展。举例说,过去的股权分置是政府行为有意或无意的结果,现在的股改,也是民意通过政府意志的体现,可见不同的政策、制度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现代政府或其授权机构不干预证券市场,其实是很无知的认识。<br/><br/>  其次,从经济学理论上说,证券作为投资品市场,与工业品、消费品市场不同。在工业和消费品市场上,如果需求上升,利润增加,新的资本和劳动就会流入,供给增加,导致利润下降,反之亦然。这就是著名的市场竞争导致利润平均化的规律。追求高额利润的欲望和竞争导致的利润平均化推动经济发展,形成市场经济内在制约和平衡的机制。但是投资品市场上则大不相同。如股市上涨使得人们普遍获利,高利润或赚钱效应引致资金流入,但流入后不是增加供给,降低了大家的盈利率,而是因资金进入推动股价上涨,盈利进一步提高,赚钱效应更加彰显,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危河高悬、泡沫破裂。反过来股价下跌时也是一样,越赔钱,资金越流出,后者又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如此恶性循环。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则在其中推波助澜。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已经高度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股市仍然有时会暴涨暴跌,急剧动荡,需要政府及监管者煞费苦心,不断与时俱进,修补漏洞,防患未然。日本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资产泡沫及其后的破裂导致“失落的10年”,美国2000年新经济泡沫爆破导致纳斯达克股指在7年后的今天仍然只有当年市场高点的一半,不知多少人从暴富变为一贫如洗,实在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其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应对也在后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因此,在证券市场上,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发挥作用。<br/><br/>  从这样的大视野来看今天证券市场的表现,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今天股市的亢奋乃至狂热,并不是像初看上去那样是投资者的盲从和自发的市场行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过往政策的结果。调整这些原本存在缺陷或者曾经有用、现已过时的政策、办法,避免股市更大泡沫的形成和聚集,防止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影响,恐怕是今天的当务之急。<br/><br/>  例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利息率偏低,定期储蓄存款扣除物价上涨之后的真实利息为负,以至储蓄大量向股市移动,既是储户保护自身利益,寻求更高收益率的合理反应,也是股市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适时适度提高利息,特别是大幅提高实名制的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既可以给偏热的经济降温,更会通过经济减速,比较收益变化、资金流向改变的多种渠道给股市降温。特别是存贷差空间的压缩,会保障储户的合法利益,大大减少国内银行长期享受(现在外资在华银行也可以分享了)的垄断利差空间,抑制其风险放贷冲动,这样他们才可能有压力和动力去提供和改善多种金融服务。同时,失去了高利差的垄断利润来源,所谓中国股市中的金融股市值比重过大,个别银行股市值堪超世界之最,金融乃至参股金融板块的狂热炒作,自然也就不复存在。<br/><br/>  再如,那么多人去买股票,实在是国内投资渠道不多,投资品种太少所致。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其实交易量最大的还往往不是股票,而是债券,特别是既能提供相当有保证的固定收益,又有可观风险收益的公司债券。我们过去的少量企业债,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控制极严,成了少数大国企的专利。今年原来就决定要大力发展的公司债券,如果能克服部门扯皮,议而不决的状态加紧推出,既发展了直接融资,增加了企业融资渠道,分散了银行风险,又能大大分流股市资金,为散户和机构投资人提供有吸引力但较小风险的投资品种。<br/><br/>  又如,QFII现在发展起来了,但QDII至今裹足不前。开了一点小口子,还有诸多限制,只让买境外固定收益品种,收益可能还不如汇率损失,市场反应自然冷淡。我们现在并不是缺外汇进来,而是外汇顺差太多,导致宏观失衡。因此目前要大力发展的不是引资和境外融资拿回国内换人民币,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和负担,而是要加大两地上市的公司在境内发行、流通的比例,改变过去境外上大头,境内上零头,人为造成A股供给的稀缺和股价高企。同时要开放QDII,发展境外投资。现在同样公司的股票,H股、红筹股的股价只有A股的一半,有的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到。让境内投资者包括机构可以去境外购买H股、红筹股以及其他主要资产在境内的外资企业股票,而不是只能买高高在上的A股,是降低顺差、减少流动性、增加投资人收益和分散风险的一石多鸟之举,我们何乐而不为?本国居民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本土企业的股票,这种举世罕见的现象本来是股权分置、国内市场狭小、封闭的特定情况下的产物。股改顺利推进以来,A、H股股价反而拉大,A股国际化的进程反而开了倒车,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显然,稳步开放国内居民、机构换汇购买H股等境外投资品种,不光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国内A股市场的炒作降温,也有釜底抽薪之效。<br/><br/>  最后,国内垃圾股炒作泛滥成灾,人们形成“套不怕”,“不怕套”的投资信念,实在是和我们多少年来鼓励重组、借壳上市、政府买单等的逆向刺激政策密切相关。本来市场经济中应该是优胜劣汰、新陈代谢,才能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但我们往往地方、部门利益林立、目标取向各异,在不同的政策攻关下,行小善而罔顾大义,允许乃至鼓励一个个陈年咸鱼翻身,垃圾变黄金,这怎么能单单责备我们的投资者对垃圾股珍爱有加、趋之若鹜呢?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加强打击力度,严惩违规违法,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我们今天层层审批的制度下,任何资产重组、注入、借壳上市,没等实施早已消息满天飞,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到批文之前,尽管接触、谈判、报批如火如荼,但总是一再澄清无可披露。等到木已成舟,股价早已翻了几个筋斗。这些显然不是光靠严打所能奏效的,而要在制度上从源头治理。要向境外成熟市场学习,不是鼓励而是严格限制借壳行为,不受理任何在股价异动之后上报的审批事项。这样只要规则清楚、执法公正,股价结构扭曲就会逐步校正,垃圾股的炒作自然也会退潮。<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0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转载一段“飞刀投资”的文章:</p><p><strong>A股市场存量资金逼近万亿</strong></p><p>      4月份,A股市场掀起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资金入市风潮。</p><p>      根据上海证券报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最新一期《股市月度资金报告》显示,4月份,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单向流入近2500亿元,两市新开A股账户478.75万户,均创下历史新高。截至四月末,A股市场存量资金达到惊人的9800亿元。</p><p><strong>流入流出双双火爆</strong></p><p>       4月2日到4月30日期间,A股市场因新股IPO发行流出的资金为431亿,以印花税和佣金形式流出的资金额为293亿元,合计流出724亿元,相比上个月增加242%,创历史上单月资金流出之最。</p><p>       环比增加了近500亿元的资金流出,无法抵挡汹涌的场外资金。当月A股市场单向流入资金达到2474亿元,相比前一个月增加了1000亿元。这直接导致两市的存量资金达到9800亿的天量。</p><p><strong>个人资金超机构2倍</strong></p><p>      另外,在资金流入性质中,个人资金明显压倒机构资金,成为新增资金的主流。</p><p>      《股市月度资金报告》的统计显示,在4月份接近2500亿的流入资金中,机构资金只有三分之一,约830亿元左右(主要为新基金募集和老基金持续申购),而其余1600亿以上应为个人资金的贡献,个人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1。(上海证券报)</p><p><strong>股票账户数逾9436万 今年新开户数超去年3倍</strong></p><p>      股市火爆正吸引投资者蜂拥入市,尤其是B股开户数近日骤增。截至5月8日,沪深股市账户总数已达9436.7万,仅今年就新增1582.69万,是去年的3倍多。</p><p><strong>A股存量资金创纪录 封转开注资股市千亿</strong></p><p>8只基金已经募集的资金规模就达到700亿元,从目前基金发行市场的状况来看,本周进入集中申购的3只封转开基金募集规模也有望迅速突破100亿,那么仅“封转开”基金近几个月内为股市输送的资金量就将超过1000亿。而随着后半年另外7只封基陆续到期,这一资金供给量又将再次上升。</p><p><strong> A股市场渐由散户主导 基金经理困惑中减仓</strong> </p><p>       A股市场已成为资金驱动的市场,同时也由机构主导演变为散户主导的市场。基金重仓股滞涨,低价股、题材股大涨就是明证。现阶段,尽管有基金在减仓,但金融、地产和消费品行业在一些基金经理看来仍具有投资价值。</p><p><strong><font color=\"#ff0000\">参不参加群众运动?</font></strong></p><p>       在采访中,不少基金经理“客气”地请记者去采访散户。在他们看来,如今主导市场行情的主力是散户。“我们是弱势群体。”一些基金经理说。</p><p>       牛市正在成为一场“群众运动”,这让一些基金组合管理人颇为困惑。“到底是坚守经典成长,还是参与价值创造同时也是泡沫创造的洪流?”交银施罗德基金程义全道出了基金经理的苦恼。 </p><p>       “不参与怎么办呢?我们的核心股票都跑不过大盘。业绩持续不好就要下岗。”一位管理着过百亿基金的基金经理坦白地说。</p><p>       对于这场“群众运动”,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经理吕俊认识非常深刻:“盲目跟从或者太过理性都会被运动的巨浪淹没。思想上要保持清醒,行为上又不能脱离群众,只是必须明白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与群众在一起的。”</p><p>       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表示,散户市场重现的背景是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是储蓄存款搬家的结果。在他看来,储蓄大搬家才刚刚开始。“老百姓进入股市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招商银行的分红都有2%以上,老百姓凭啥把钱存在银行里?”</p><p><p><u></u></p><p></p><strong>机构收缩最大行业</strong></p><p>       在所有行业中,机构收缩最大的行业主要是采掘、信息技术、农林牧渔等行业。机构在上述三个行业中,当月的市值占比分别减少了8%、7%和6%。另外,在机械、金属与非金属、批发零售、医药生物等传统优势行业中,机构的持股占比也在大比例下降,占全部流通股的比例当月分别减少了4%以上。减仓力度同样惊人。</p><p><strong>机构依旧看好行业</strong></p><p>        尽管今年3月份,机构在A股市场的平均持仓占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但在金融、地产、造纸印刷等行业,机构还是维持了今年以来一贯的强势姿态。</p><p>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机构投资者只在4个行业里保持市值份额的增加,他们分别是金融保险、建筑业、造纸印刷以及其他制造业。在上述行业中,机构的持有比例分别增加了0.53~2.89个百分点不等。上述4个行业也很可能是,机构在高估值的市场氛围中构筑的“防空洞”。</p><p><strong>新投资者喜好低价股</strong></p><p>       有关数据显示,在木材家具、运输仓储、其他制造、纺织服装和石化塑胶行业中,新股民的投资热情最为高涨。其中,石化塑胶、木材家具、纺织服装等行业属于今年一季度的当红行业。而在运输仓储以及采掘、金属非金属等行业中。新股民显然是看好其中股票相对的“低价”。</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3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新投資者喜好低價股——怎么好像中国人都比较贪便宜?</strong></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4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炒股还只凭技术分析是要出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6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蒙查查</i>在2007-5-14 12:55:52的发言:</b><br/>这个时候炒股还只凭技术分析是要出事的。</div><p>人人都想趁着其他人的疯狂热情多赚一点而不肯离开,又人人都恐惧股市崩盘那一天会跑不掉</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04: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再来一个角度去看:</strong></p><p> </p><p><img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224.jpg\" border=\"0\" alt=\"\"/> </p><p><img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227.jpg\" border=\"0\" alt=\"\"/></p><p><img src=\"http://bbs.jrj.com.cn/bbs/wangyou/self/491_20075102229.jpg\" border=\"0\" al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1 04: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摘录一段华生的幕僚式方案:</p><p>证券市场中的政府功能 <br/><br/>  说政府对股市的干预效果不好,副作用很大,这主要是指行政干预。用发社论、喊话等方式强行干预市场,问题确实很多。现在政府及监管部门实际上也极少采用了。至于说到政府用经济手段干预、参与、影响资本及证券市场,则另当别论,因为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个主要功能。 <br/>  首先,现代证券市场,不是传统的农村集市贸易,可以靠习俗和惯例维系运行,而是由无数的法律、法规、法令、部门规章、规则和办法构造起来的一架高度精密和无比敏感的机器。政府行为的痕迹,实在处处可见。对于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来说,他们不是干预不干预的问题,而是本身就是其组织者和协调者。他们每一个规则或办法的制定或改变,都直接影响乃至左右这个市场的格局、估值和发展。举例说,过去的股权分置是政府行为有意或无意的结果,现在的股改,也是民意通过政府意志的体现,可见不同的政策、制度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现代政府或其授权机构不干预证券市场,其实是很无知的认识。<br/><br/>  其次,从经济学理论上说,证券作为投资品市场,与工业品、消费品市场不同。在工业和消费品市场上,如果需求上升,利润增加,新的资本和劳动就会流入,供给增加,导致利润下降,反之亦然。这就是著名的市场竞争导致利润平均化的规律。追求高额利润的欲望和竞争导致的利润平均化推动经济发展,形成市场经济内在制约和平衡的机制。但是投资品市场上则大不相同。如股市上涨使得人们普遍获利,高利润或赚钱效应引致资金流入,但流入后不是增加供给,降低了大家的盈利率,而是因资金进入推动股价上涨,盈利进一步提高,赚钱效应更加彰显,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危河高悬、泡沫破裂。反过来股价下跌时也是一样,越赔钱,资金越流出,后者又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如此恶性循环。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则在其中推波助澜。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已经高度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股市仍然有时会暴涨暴跌,急剧动荡,需要政府及监管者煞费苦心,不断与时俱进,修补漏洞,防患未然。日本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资产泡沫及其后的破裂导致“失落的10年”,美国2000年新经济泡沫爆破导致纳斯达克股指在7年后的今天仍然只有当年市场高点的一半,不知多少人从暴富变为一贫如洗,实在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其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和应对也在后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因此,在证券市场上,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发挥作用。<br/><br/>  从这样的大视野来看今天证券市场的表现,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今天股市的亢奋乃至狂热,并不是像初看上去那样是投资者的盲从和自发的市场行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过往政策的结果。调整这些原本存在缺陷或者曾经有用、现已过时的政策、办法,避免股市更大泡沫的形成和聚集,防止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影响,恐怕是今天的当务之急。<br/><br/>  例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利息率偏低,定期储蓄存款扣除物价上涨之后的真实利息为负,以至储蓄大量向股市移动,既是储户保护自身利益,寻求更高收益率的合理反应,也是股市不断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适时适度提高利息,特别是大幅提高实名制的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既可以给偏热的经济降温,更会通过经济减速,比较收益变化、资金流向改变的多种渠道给股市降温。特别是存贷差空间的压缩,会保障储户的合法利益,大大减少国内银行长期享受(现在外资在华银行也可以分享了)的垄断利差空间,抑制其风险放贷冲动,这样他们才可能有压力和动力去提供和改善多种金融服务。同时,失去了高利差的垄断利润来源,所谓中国股市中的金融股市值比重过大,个别银行股市值堪超世界之最,金融乃至参股金融板块的狂热炒作,自然也就不复存在。<br/><br/>  再如,那么多人去买股票,实在是国内投资渠道不多,投资品种太少所致。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其实交易量最大的还往往不是股票,而是债券,特别是既能提供相当有保证的固定收益,又有可观风险收益的公司债券。我们过去的少量企业债,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控制极严,成了少数大国企的专利。今年原来就决定要大力发展的公司债券,如果能克服部门扯皮,议而不决的状态加紧推出,既发展了直接融资,增加了企业融资渠道,分散了银行风险,又能大大分流股市资金,为散户和机构投资人提供有吸引力但较小风险的投资品种。<br/><br/>  又如,QFII现在发展起来了,但QDII至今裹足不前。开了一点小口子,还有诸多限制,只让买境外固定收益品种,收益可能还不如汇率损失,市场反应自然冷淡。我们现在并不是缺外汇进来,而是外汇顺差太多,导致宏观失衡。因此目前要大力发展的不是引资和境外融资拿回国内换人民币,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和负担,而是要加大两地上市的公司在境内发行、流通的比例,改变过去境外上大头,境内上零头,人为造成A股供给的稀缺和股价高企。同时要开放QDII,发展境外投资。现在同样公司的股票,H股、红筹股的股价只有A股的一半,有的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到。让境内投资者包括机构可以去境外购买H股、红筹股以及其他主要资产在境内的外资企业股票,而不是只能买高高在上的A股,是降低顺差、减少流动性、增加投资人收益和分散风险的一石多鸟之举,我们何乐而不为?本国居民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本土企业的股票,这种举世罕见的现象本来是股权分置、国内市场狭小、封闭的特定情况下的产物。股改顺利推进以来,A、H股股价反而拉大,A股国际化的进程反而开了倒车,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显然,稳步开放国内居民、机构换汇购买H股等境外投资品种,不光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国内A股市场的炒作降温,也有釜底抽薪之效。<br/><br/>  最后,国内垃圾股炒作泛滥成灾,人们形成“套不怕”,“不怕套”的投资信念,实在是和我们多少年来鼓励重组、借壳上市、政府买单等的逆向刺激政策密切相关。本来市场经济中应该是优胜劣汰、新陈代谢,才能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但我们往往地方、部门利益林立、目标取向各异,在不同的政策攻关下,行小善而罔顾大义,允许乃至鼓励一个个陈年咸鱼翻身,垃圾变黄金,这怎么能单单责备我们的投资者对垃圾股珍爱有加、趋之若鹜呢?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加强打击力度,严惩违规违法,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我们今天层层审批的制度下,任何资产重组、注入、借壳上市,没等实施早已消息满天飞,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到批文之前,尽管接触、谈判、报批如火如荼,但总是一再澄清无可披露。等到木已成舟,股价早已翻了几个筋斗。这些显然不是光靠严打所能奏效的,而要在制度上从源头治理。要向境外成熟市场学习,不是鼓励而是严格限制借壳行为,不受理任何在股价异动之后上报的审批事项。这样只要规则清楚、执法公正,股价结构扭曲就会逐步校正,垃圾股的炒作自然也会退潮。<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1 0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转载一段“飞刀投资”的文章:</p><p><strong>A股市场存量资金逼近万亿</strong></p><p>      4月份,A股市场掀起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资金入市风潮。</p><p>      根据上海证券报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最新一期《股市月度资金报告》显示,4月份,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单向流入近2500亿元,两市新开A股账户478.75万户,均创下历史新高。截至四月末,A股市场存量资金达到惊人的9800亿元。</p><p><strong>流入流出双双火爆</strong></p><p>       4月2日到4月30日期间,A股市场因新股IPO发行流出的资金为431亿,以印花税和佣金形式流出的资金额为293亿元,合计流出724亿元,相比上个月增加242%,创历史上单月资金流出之最。</p><p>       环比增加了近500亿元的资金流出,无法抵挡汹涌的场外资金。当月A股市场单向流入资金达到2474亿元,相比前一个月增加了1000亿元。这直接导致两市的存量资金达到9800亿的天量。</p><p><strong>个人资金超机构2倍</strong></p><p>      另外,在资金流入性质中,个人资金明显压倒机构资金,成为新增资金的主流。</p><p>      《股市月度资金报告》的统计显示,在4月份接近2500亿的流入资金中,机构资金只有三分之一,约830亿元左右(主要为新基金募集和老基金持续申购),而其余1600亿以上应为个人资金的贡献,个人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1。(上海证券报)</p><p><strong>股票账户数逾9436万 今年新开户数超去年3倍</strong></p><p>      股市火爆正吸引投资者蜂拥入市,尤其是B股开户数近日骤增。截至5月8日,沪深股市账户总数已达9436.7万,仅今年就新增1582.69万,是去年的3倍多。</p><p><strong>A股存量资金创纪录 封转开注资股市千亿</strong></p><p>8只基金已经募集的资金规模就达到700亿元,从目前基金发行市场的状况来看,本周进入集中申购的3只封转开基金募集规模也有望迅速突破100亿,那么仅“封转开”基金近几个月内为股市输送的资金量就将超过1000亿。而随着后半年另外7只封基陆续到期,这一资金供给量又将再次上升。</p><p><strong> A股市场渐由散户主导 基金经理困惑中减仓</strong> </p><p>       A股市场已成为资金驱动的市场,同时也由机构主导演变为散户主导的市场。基金重仓股滞涨,低价股、题材股大涨就是明证。现阶段,尽管有基金在减仓,但金融、地产和消费品行业在一些基金经理看来仍具有投资价值。</p><p><strong><font color=\"#ff0000\">参不参加群众运动?</font></strong></p><p>       在采访中,不少基金经理“客气”地请记者去采访散户。在他们看来,如今主导市场行情的主力是散户。“我们是弱势群体。”一些基金经理说。</p><p>       牛市正在成为一场“群众运动”,这让一些基金组合管理人颇为困惑。“到底是坚守经典成长,还是参与价值创造同时也是泡沫创造的洪流?”交银施罗德基金程义全道出了基金经理的苦恼。 </p><p>       “不参与怎么办呢?我们的核心股票都跑不过大盘。业绩持续不好就要下岗。”一位管理着过百亿基金的基金经理坦白地说。</p><p>       对于这场“群众运动”,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经理吕俊认识非常深刻:“盲目跟从或者太过理性都会被运动的巨浪淹没。思想上要保持清醒,行为上又不能脱离群众,只是必须明白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与群众在一起的。”</p><p>       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表示,散户市场重现的背景是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是储蓄存款搬家的结果。在他看来,储蓄大搬家才刚刚开始。“老百姓进入股市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招商银行的分红都有2%以上,老百姓凭啥把钱存在银行里?”</p><p><p><u></u></p><p></p><strong>机构收缩最大行业</strong></p><p>       在所有行业中,机构收缩最大的行业主要是采掘、信息技术、农林牧渔等行业。机构在上述三个行业中,当月的市值占比分别减少了8%、7%和6%。另外,在机械、金属与非金属、批发零售、医药生物等传统优势行业中,机构的持股占比也在大比例下降,占全部流通股的比例当月分别减少了4%以上。减仓力度同样惊人。</p><p><strong>机构依旧看好行业</strong></p><p>        尽管今年3月份,机构在A股市场的平均持仓占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但在金融、地产、造纸印刷等行业,机构还是维持了今年以来一贯的强势姿态。</p><p>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机构投资者只在4个行业里保持市值份额的增加,他们分别是金融保险、建筑业、造纸印刷以及其他制造业。在上述行业中,机构的持有比例分别增加了0.53~2.89个百分点不等。上述4个行业也很可能是,机构在高估值的市场氛围中构筑的“防空洞”。</p><p><strong>新投资者喜好低价股</strong></p><p>       有关数据显示,在木材家具、运输仓储、其他制造、纺织服装和石化塑胶行业中,新股民的投资热情最为高涨。其中,石化塑胶、木材家具、纺织服装等行业属于今年一季度的当红行业。而在运输仓储以及采掘、金属非金属等行业中。新股民显然是看好其中股票相对的“低价”。</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3 1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新投資者喜好低價股——怎么好像中国人都比较贪便宜?</strong></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4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炒股还只凭技术分析是要出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6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蒙查查</i>在2007-5-14 12:55:52的发言:</b><br/>这个时候炒股还只凭技术分析是要出事的。</div><p>人人都想趁着其他人的疯狂热情多赚一点而不肯离开,又人人都恐惧股市崩盘那一天会跑不掉</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5-18 15:40 , Processed in 0.0555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