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江鲤) 《广州华声》2010年第1期(季刊、3月20日出版)
《广州华声》杂志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对外宣传刊物,大十六开本。它忠实反映广州市情风姿 ,报道侨乡建设新貌,联络广大华侨积极为祖国建设出力。
这是一个被胡润榜称为“最民间的慈善机构”的助学团体,在没有一分钱活动经费的情况下,因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六年来,携手爱心人士捐助学生2,979人,汇出捐助款3,906,723元;建成图书室53间,藏书192,546册;捐赠课桌椅2,568套。她,就是“乐助会”,华南地区最大、享有最高知名度和可信度的助学网站。
乐助会目前拥有会员逾8000人,志愿者200余人;组织访查75次,图片展览120次,志愿者们几年来踏足广东、江西、甘肃等地进行助学实地访查。
这些数字也许并不宏大,但是,它的背后却凝聚着这个草根组织艰难的成长历程。
让我们走近她,了解她是如何由无到有,由萌芽、到成长和壮大的。
缘起
2003年12月,一群广州人相约到贫困地区捐赠衣物、文具,然后顺道再看看风景,他们驾车到了地处粤北的乐昌县,将物品捐给了五山镇一间中学。按原计划,捐赠完成,就可以去游山玩水了。如果这一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机缘往往很偶然。这次就是如此,他们中间有人偶然问了句,校长,你们这有特别贫困的学生吗?校长于是给了5个学生的资料,再后来,大部分人按计划游乐去了,留下几个人坚持要到学生家实地探访。这次探访,让他们唏嘘不已,他们中的一员,后来成为乐助会发起人之一的金星说:“没想到在广东这么发达的地方竟有如此贫困的人群,他们除了政府提供的食物,几乎一无所有,更别说教育问题。”
这次的乐昌之行,让他们有了帮助贫困学生的想法,而实地探访后来发展成了正规的访查,并一直保留下来,成为乐助会助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果说,这次的助学只是临时起意,那后来建立一个助学网站,并以此作平台帮助贫困学生重返校园,他们则是倾尽心力而为之。
草创之初 举步维艰
和很多民间慈善组织起步时一样,乐助会遭遇了信心、信任和资金三重危机。筹建时,由于部分人员对成立一个纯公益的网站缺乏认识与信心,纷纷退出,最后,剩下金星和依澜两人,如果不是两人固执地要办这个助学网站,乐助会在筹建中就夭折了。那时两人对网络一窍不通,不懂就学,买了两本书,用了一个月,金星自学制作的网站终于建成并上传到互联网上。此时,又有四位网友加入了他们。
2004年5月1日,乐助会正式在网站上公布了由乐昌市著名的“助学四老”所提供的求助学生名单,向社会寻求资助。但是一个月的时间,社会反响近乎零,当金星和其他几个骨干去别的论坛留言时,甚至有人跟帖说他们是骗子。这种结果是他们没有料到的,怎样才能摆脱困境,继续下去?只有 9个人的乐助会开了第一次会,会上,志愿者老虎提出:应该摆脱单纯的网络模式,用传统的方法,走出去对外宣传,争取捐助者。于是,他们满腔热忱地走上社会宣传,展示之前在山区探访的情况,几次宣传的结果,却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由于宣传缺乏感染力,也由于人们普遍的不信任,致使无法让一位社会人士认同,没有人愿意加入志愿者的行列,更别说捐助了。
此时的乐助会,竟是见不到一丝曙光,但是,即便是前路茫茫,这些一心想助学的人,也未言放弃。不需要豪言壮语的激励,能坚持下来就是对彼此最好的鼓舞。他们又出发了。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志愿者雄头在德庆找到当地政府提供的求助学生个案,几名志愿者准备到德庆进行实地访查,希望将访查到的第一手资料在网上发布,以增加真实度和信任度。谁知到了德庆后,原来约定的各政府部门人士拒见,几乎让志愿者无功而返。没人指引,那就自己摸索,他们自行找到了德庆最穷的地方——沙旁镇,在当地校长的帮助下,四人起早贪黑对每一个求助学生进行艰苦访查。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德庆一行,行出了乐助会的新天地;此次访查,为日后乐助会的访查奠定了基础,摸索出了可贵的经验。
德庆归来,如何为28名学生募集捐款?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他们寄望于召开一次现场募捐大会。这也是乐助会第一次现场募捐,地点是一位志愿者单位的会议室,前来参加大会的都是会员们拉来的亲朋好友,有三十几人。这次募捐,只筹得330元,虽然数目很小,但在乐观的志愿者看来却是一个好的开端,他们更看重的是这次会议中涌现出来的志愿者,因为,这才是乐助会的无价之宝。
但是,兴奋之余,摆在眼前的问题还是让他们犯难,28名学生的学费在哪?大家认为还是要广泛宣传,引起关注。六名志愿者各自捐出150元,聘请了专职人员在网络上作宣传,这一行动很有成效,不少人前来了解乐助会。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班热心人捐出7000多元,解决了28名穷孩子的学费,这也是乐助会创立以来募集到的第一笔大的捐款。
为了这一天,志愿者们艰难求索,屡挫屡战,有的更是付出了全部的业余时间。
曙光初现
开学了,德庆沙旁中学28个学生收到了学费,这一天,是他们欢欣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乐助会值得庆祝的日子。来自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的乐助会志愿者、会员齐聚德庆,在这所中学召开了现场捐助大会,德庆电视台、羊城晚报、信息时报、西江日报都对捐助活动作了报道,媒体的宣传,让乐助会第一次走入了公众的视野,人们对这个助学团体开始关注;在参加了活动后,原来心有疑虑的参加者happy和乡间小筑,除当场捐助外,还在后来积极投入到助学队伍中。这是良好的开端,但仅仅是个开始,如何扩大乐助会的影响,提高公信力,让这个新兴的慈善组织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才是最根本的。
由于没有以网络为平台助学的经验可以借鉴,志愿者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不经手善款,只为善心人士搭建助学平台,通过每次的实地访查,甄别求助学生资料,将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在网上公布,图文并茂,让有心人直接将善款寄到学校。几年来,事实证明以这个定位来经营乐助会非常正确。不经手善款,可以免去猜忌,以利信任;而每次访查,都会在网上公布,广邀社会人士参加,这是另一条取信的渠道。每个参加者,无论是会员或其他人,一律分摊访查费用,自带干粮及饮用水,不给当地增加一点负担。这一点,让参加者感慨良多。亲历访查,也让参与者看到了求助学生资料的真实性。很多人回来后,都在网上发表对访查的感言。有了好口碑,乐助会的助学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了。
行走,在访查路上
2007年3月的一天,16名志愿者驾车分别从广州、佛山、江门出发,赶赴江西赣州的信丰县,由于是第一次跨省行动,路途不熟,走了7个小时,到达信丰县城已是翌日零晨3点,稍事休息,早上又在信丰一中集合准备接下来的访查了。这几乎是每次访查的常态,志愿者都有本职工作,所以访查只能在周五晚上出发,披星戴月的赶路,到达目的地时常常都是深夜了。
在信丰中学部署完工作,志愿者无暇欣赏这座油山脚下国家级的绿色校园,他们知道,能够考上这所江西省重点中学的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很大,他们也知道,这美丽校园里有的孩子因贫困即将辍学,永远告别课堂。一行人匆匆上路,和老师们一起去寻访贫困的家庭。每一次的访查,都令志愿者心头沉重,都有让人潸然泪下的辛酸故事。现在,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站在面前,那样真实。置身在那些破败的、没有一件像样家具的、被称之为家的屋子里,苦难几乎可以触摸得到,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在离我们居住的繁华城市不远的地方,有人这样活着。
志愿者小萍师姐一组人来到信丰万隆乡高坎村,信丰中学高一学生邱际斌的家。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家,邱际斌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几年前去世,奶奶因受刺激神志不清,全家四口人的生计仅靠年迈的爷爷务农维持。一家人住在年久失修的土房里,房内昏暗狭窄,家徒四壁,家境十分凄凉。可以想见得到,如果有一天爷爷再也无力支撑这个家,邱际斌和妹妹不要说读书,连生活都会成问题。小萍师姐已参加过多次访查,也见过不少贫困的家庭,但这次讲起邱家的境况,神情仍旧戚戚然。
在西牛镇的另一户农家,阿SU一组人正在询问小英家的情况,这个每次考试都排年级前几名的女孩,是一个苦孩子,在她四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带着她的姐姐远走他乡,再没回来过,小英是外公外婆拉扯大的,讲到小英的母亲,外公从屋里拿出了女儿的遗像,一再说女儿死得惨,小英轻轻拉着外公说:不要说这些,话还没说完自己也哭了,她哽咽着说自己连母亲都不认识,从来也没有喊过母亲一声,女孩说完跑到屋外哭了起来,这让在场的人辛酸不已,正在填写访查表格的阿su摘下眼镜,擦拭着泪水。当问到小英是否同意将她的情况公布出去让有心人资助她时,这个要强的女孩回绝了,她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她的情况。这让大家有些为难,这时,一直埋头填表的阿SU站了起来对小英说,我也经历过贫困的童年,那时每到交学费的日子我妈妈都要到外婆家借钱,我知道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不容易,我得到过帮助,现在我也想帮助其他的人。你将来有能力同样可以帮助别人,而且有人资助你,也可以减轻外公外婆的压力,他们年纪都大了。懂事的小英后来终于同意了,一家人把大家送到路口,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外婆跟在后面一路说着:好人平安好人平安。就在回程的路上,这组的组员长风提出由她资助小英,大家都为小英的学费有了着落而高兴。
访查结束后,在当地教育局会议室,志愿者们像往常一样,集中整理资料,图片汇总,讨论捐助的对象,但这次有些不同,下午两点半,大家起立,为佛山志愿者VINI默哀,她是在大家出发信丰的那个早上病逝的,此时,是她出殡的时间,大家不会忘记这位乐助会的元老,曾经在乐助会最艰难的时候,把第一笔3000元资助款争取回来;大家同样不会忘记,在助学的路上,她总是最积极,最踊跃的那个。那些她曾经资助的孩子,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她的真名,她叫欧新红,在她38岁的时候离我们远去了。志愿者骢仔在留言帖写到:天堂的路没有围栏,VINI有我们在人间一路相伴。
有人曾经问到,乐助会这个基于网络的助学团体如何产生凝聚力?是呀,网络是虚拟的,连志愿者的名字都是以ID出现,网络组织松散、没有制约。但是,访查却是真实的社会活动,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相识、互助,访查见到的情景让他们产生共鸣,也让他们体验着助人的快乐,这种情感的共同需求,就是凝聚力。
乐助会的访查,开始只是针对贫困家庭,范围只在广东境内,当助学逐步走上了正轨,志愿者们访查的目光又投向了广东以外的江西和甘肃,投向了图书室和学校的设施,他们在访查中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的小学没有图书室,孩子们缺乏课外读物,而在甘肃,条件更差,很多学校的课桌椅摇摇欲坠,看到有的孩子没有椅子就站着听课,志愿者们心疼不已。这就有了后来的捐建图书室和“一人一书桌”的倡议。
有了令人信服的求助信息,也有了让人放心的捐助渠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受助的学生越来越多,图书室也一间间地建起来了。但是,现实中的流弊,让乐助会的管理层多了一分思考,大家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回访机制,不定期地对善款的去向作核实,后来的事实证明回访非常必要。在回访中,志愿者们发现,有的受助学生已经外出打工或已去世,但是学校并不通知乐助会助学部,仍然接受捐助;还有的学校以没有时间为由,不开放图书室。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乐助会及时纠正,或通知当地教育局,共同监督,使其整改。虽然这只是个别的例子,但大家认为绝不能姑息,捐助者信任我们,我们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
得道者多助
从一开始的处处碰壁,无人理睬,到当地政府热情相邀,企业参与访查
从单一的助学访查,到回访,到助学图片展,捐建图书室,捐助图书,再到捐赠课桌椅;
从开始在广东当地,到行走江西、甘肃等地的助学行动;
从没有办公地点和专职社工,到企业捐助,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五位专职人员;
从寂寂无闻,到媒体的广泛报道——
乐助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这一天,来之不易,这是现任的和离任的,八百余名志愿者共同成就的事业,也是那些乐善好施的人们与乐助会共襄善举的成果。在乐助会每一个周年庆时,志愿者和捐助者代表会聚一堂,这是一年中盘点收获的时刻,这是真正的欢乐时光。
(以上志愿者名字均为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