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03|回复: 12

[医疗] [转帖]中国中医科学研究员首获美医学大奖惹争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6 0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2011-9-25    京华时报    </p>
<p>我国科学家首次荣获拉斯克奖 </p>
<p><strong>  屠呦呦为研制抗疟疾药贡献突出 该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strong></p>
<p>
<style>.hzh {display: none; }</style>
</p>
<p>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北京时间昨天凌晨在美国纽约隆重举行。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p>
<p><strong>  挽救数百万生命</strong></p>
<p>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p>
<p>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疾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p>
<p><strong>  灵感来源于中医</strong></p>
<p>  “在人类征服疾病的努力中,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一小步。”屠呦呦昨天在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p>
<p>  “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还特别感谢在此项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们。她表示,这个项目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p>
<p>  据了解,拉斯克奖由“现代广告之父”美国广告经理人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p>
<p><strong>  青蒿素研发时间表</strong></p>
<p>  上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p>
<p>  1967年 中国启动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p>
<p>  1969年 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p>
<p>  1971年 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一种菊科草本植物)。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获得成功。</p>
<p>  1972年 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p>
<p>  1973年 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p>
<p>  1984年 科学家们实现青蒿素的人工合成。</p>
<p>  2004年 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p>
<p><strong>  获奖之争</strong></p>
<p><strong>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strong></p>
<p>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p>
<p>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其认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p>
<p>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p>
<p>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p>
<p>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p>
<p>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p>
<p><strong>  亲历者说</strong></p>
<p><strong>  “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走错了”</strong></p>
<p>  颁奖词提到,尽管成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早在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已经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p>
<p>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认为温度高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影响而影响疗效,便从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p>
<p>  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味可能抗疟的中药,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终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p>
<p>  美国期刊杂志《细胞》称,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p>
<p>  近日,屠呦呦接受了美国《临床研究期刊》的专访,她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错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p>
<p><strong>  成就堪比袁隆平</strong></p>
<p><strong>  她却连院士都不是</strong></p>
<p>  屠呦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1930年12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p>
<p>  距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有希望实现国人共同梦想的屠呦呦,在国内却不是“学术明星”。屠呦呦在中国科学界并未获得最大肯定,连院士都不是。她的履历中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很平凡,但是她的成就却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p>
<p>  有学者指出,这是反思中国学术体制的最佳样本。“院士评选规则是否存在问题?中国投入的科研经费已增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是否合理也值得探讨。”这位学者撰文称。</p>
<div class="hzh_botleft"><!-- AFP Control Code/Caption.左下竖幅--><!-- AFP Control Code End/No.--></div>
<p>  有网友评价称,“如果不是拉斯克奖,我们这些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屠呦呦这个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p>
<p>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开幕式上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p>
<p>  韩启德认为,学术评价不能简单采用像记工分那样的方法,而要以质量为准,要避免采用单一标准。同时,质量的评定需要专家花更大功夫,需要更加公开、透明,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评定时,是否采用专家实名制为好,值得考虑。</p>
<p align="right">(责任编辑:江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6 1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屠呦呦的作用如何我不知道。</p>
<p>就像那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后来都搞不清算谁的著作那样,中国的事情离开“单位”真的觉得不可能。</p>
<p>但我因为儿子去非洲的时候寻找青蒿素的困难,才知道这个药品的生产权利实际上已经不属于中国了。</p>
<p>就算后来在广州中医药院买到的,也只能算“地下作坊”,所以医药公司仓库也难找到。</p>
<p>至于专利为何出让或者在实验阶段过渡到大批量生产的阶段我们有什么障碍跨不过去,就不知道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可能因为在非洲东南亚等广大地区广大贫民受疟疾肆虐的侵害比在中国大得多。</p>
<p>这也是现代中药青蒿素以及青蒿素各种衍生药物如双氢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哌喹,蒿甲醚等在国际社会和在WHO声誉这么高的原因之一。[s:84]</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ZT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br/><br/>                        ·方舟子·<br/><br/>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br/>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br/>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br/>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br/>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br/>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br/>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br/><br/>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药虽<br/>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br/>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br/>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br/>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br/>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br/>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br/><br/>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br/>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br/>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br/>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br/>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br/>死疟原虫了。<br/><br/>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br/>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br/>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br/>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br/>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br/>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br/>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br/><br/>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br/>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br/>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br/>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br/>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br/>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br/>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br/>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br/>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br/>‘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br/><br/>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br/>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br/>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br/>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br/>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br/>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br/><br/>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br/>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br/>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br/>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br/>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br/>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br/>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br/>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br/><br/>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br/>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br/>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br/>《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br/>“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br/>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br/>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br/>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br/>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br/><br/>2011.9.19<br/><br/>(《中国青年报》2011.9.21)<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ZT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br/><br/>                        ·方舟子·<br/><br/>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br/>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br/>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br/>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br/>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br/>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br/>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br/><br/>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药虽<br/>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br/>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br/>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br/>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br/>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br/>误导人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br/><br/>  中医由于没有植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知识,不同种、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植物<br/>在某方面长得相似,就常常被当作同一种药物使用。也许黄花蒿有时也被用来代<br/>替青蒿使用,即便如此,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br/>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br/>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br/>死疟原虫了。<br/><br/>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br/>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br/>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br/>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br/>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br/>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br/>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br/><br/>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br/>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br/>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br/>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br/>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br/>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br/>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反而是那些荒诞不经的巫术,葛洪盛赞<br/>其“立愈”、“无不瘥”。例如:“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br/>不瘥。”“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br/>‘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br/><br/>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br/>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在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br/>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br/>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br/>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br/>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br/><br/>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br/>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br/>人。马未都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br/>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br/>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br/>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br/>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br/>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br/><br/>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br/>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br/>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br/>《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br/>“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br/>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br/>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青蒿素发现之后<br/>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br/>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br/><br/>2011.9.19<br/><br/>(《中国青年报》2011.9.21)<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ZT 青蒿素与方舟子<br/><br/>  作者:解剖刀<br/><br/>  本人在美国一家全球大制药厂任项目经理, 搞新药研发。说来也巧,我去年<br/>去了趟中国,还与中科院一院长及一博导研究员(都搞药物研发的)以及复旦大<br/>学一位药物学教授讨论过青蒿素。<br/><br/>  青蒿素,起初我还认为是一种中药,因为它是青蒿中提取出来,而且一直也<br/>没听说过当时中国有现代的科学制药系统。院长先生马上进行了解说,纠正了这<br/>一观点。从此,我们再也没有把青蒿素当成一种中药来讨论了。了解情况的制药<br/>科学家也绝对不会对此定义有任何异议。<br/><br/>  很多西药是从植物提取的。但研制过程中它们的单一分子的分子式,分子结<br/>构都被确定(现代西药区别于其他药的最大特点)。研制过程经过严格的试验设<br/>计, 动物实验和多期(一般三期)临床试验。新药往往要在成千上万的病人中试用,<br/>并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对照组病人。一般的平均研发周期是20年,成本上亿美<br/>元甚至更多。我们最近的一个新药就投入了几亿美元,在4万多病人身上进行了<br/>历时4年的临床实验。实验的结果(主要是药效和安全性)再经过近一年多的数<br/>据收集,清理核对,统计分析,作出报表/图,写成长达百十来页的临床研究报<br/>告(CSR),由监管部门按统一的格式做成包括数据,计算机程序,报告文献等在<br/>内的报送包(filing package),提交给美国食品药物局进行审批。审批过程大<br/>约要半年以上,过好几道关。这是典型的现代西药研发过程整个过程漫长,风险<br/>巨大,项目投资浩大。这与传统的中药制作根本上就风马牛不相及。<br/><br/>  青蒿素的研发也是动员了庞大的研发资源,为的就是按科学程序(尽管那时<br/>不太正规)鉴定它的药效和安全性。这在60,70年代非常不易,但为了支援越南<br/>战争,国家还是象办奥运会一样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攻关。到现在为止它仍然是我<br/>国仅有的1个经FDA认可的由中国独立研发的药物(但不是中药)。屠呦呦在美国<br/>获奖值得庆贺的。全体几百个当年参与青蒿素研究的人员的杰出贡献也应予以肯<br/>定和奖励。<br/><br/>  如果仅仅因为中医在历史上也一直用青蒿治病就说青蒿素是一种中药的话,<br/>那真冤枉了当年所作出的巨大投入。如果仅仅因为青蒿素是从中国药用植物青蒿<br/>中提取的就叫中药,那么全世界由在中国被药用的植物上提取研发的药都可叫中<br/>药了。<br/><br/>  显然, 把青蒿素当中药, 或用青蒿素给中药脸上有意贴金, 要不是无知,要<br/>不就是故意混淆视听。其实,在现代医学药物研究科学化之前,全世界各民族都<br/>在采用类似中药的方法治病,甚至许多方法用的是同一种植/动物。连许多动物<br/>都本能地知道用某些植物来治疗所患疾病。因此,毫无必要过度地把这么一种大<br/>家知道的前现代药物学的治病方法上升到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来神化。因为我们<br/>中华民族有,别的民族也同样有。再说,抛弃人为炒作的一大部分,传统医学在<br/>庞大的现代医学面前也就这么一点点东西,可靠性又极差。千方百计地这样贴金<br/>只能说明我们拿不出啥新鲜东西, 还要靠老祖宗可怜的一点家当来支撑民族的自<br/>信心。这才没面子呢。<br/><br/>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中国人应该努力进取,把精力集中在现代高科技产<br/>品上的创新上,而不是躺在先辈的摇篮里孤影自赏。应该坦率地指出,中国医药<br/>业仍然非常落后。跟欧美发达国家是没法比,连印度都远远在我们前面。在这种<br/>情况下,我们绝无资本沾沾自喜,以此来说明业已过时的传统医学如何伟大,更<br/>不能用它来搞政治内耗。我国的药业近年来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在加上大量<br/>西方制药厂里的中国籍专业人员海归,把这一十分复杂的高科技行业知识带到中<br/>国,相信不出十年我们最起码能赶上印度。<br/><br/>  方舟子是位值得尊敬的治学严谨的学者,看过他许多文章,能看出他是个认<br/>真负责的人。早年留学的学生学者大多具有这种品质。他的观点基本上就是西方<br/>科技界的常识,他是搞科普的嘛。许多人以为是他说的理论而攻击他,殊不知,<br/>他们攻击的不过就是并不深奥的已为西方公众普遍接受的科学观念。这种先入为<br/>主的攻击对大众科学的流行发展和提高中国人的全民素质带来负面效应。<br/><br/>(XYS2011093)<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前面一篇贴重了,这篇才是第二篇</p>
<p> </p>
<p>ZT 青蒿素热中的冷思考<br/><br/>                       ·方舟子·<br/><br/>  屠呦呦由于在近40年前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最近获得了美国颁发的<br/>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在生物医学领域地位崇高,其基础医学奖被许多人<br/>认为仅次于诺贝尔奖,算是中国本土科学家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在中国媒<br/>体上着实热闹了一阵。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却越炒越离谱。例如,南方一家<br/>报纸发表评论,把青蒿素说成是中药制剂,把屠呦呦的获奖说成中医药终于被西<br/>方所认可。其实青蒿素是从植物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也就是俗<br/>称的西药,中国药监局给它的是化学药准字号,国外也都认为它是化学药。而且<br/>国外早就认可青蒿素,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已把青蒿素的衍生物列为基本<br/>药物清单中。<br/><br/>  还有媒体报道称,青蒿素在国外被称为“中国神药”。我不知道是真有这种<br/>说法还是国内记者的杜撰。即使真有此说,也一定很罕见,因为我读了很多有关<br/>青蒿素的国外文献,都没见到青蒿素有此称号。历史上倒是有另一种抗疟药奎宁<br/>曾被称为神药,不仅外国人觉得神,中国人也认为很神,当年毛委员在苏区得了<br/>疟疾,就是靠让人专门去上海买了奎宁治好的。不过,奎宁用得太久、太滥,疟<br/>原虫对它有了抗药性,已经不那么神了,青蒿素才取而代之成为抗疟疾的一线用<br/>药。<br/><br/>  青蒿素药效很快,能够迅速杀死疟原虫,缺点是它的半减期(药物进入体内<br/>后活性减少一半的时间)极其短,摄入体内后很快就失去效果。青蒿素衍生物中<br/>抗疟效果最好的蒿甲醚一般只在三天内有效,如果三天内没有把疟原虫全部杀死,<br/>就会反弹,并很容易让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现在在某些地方的疟原虫已对青蒿素<br/>有抗药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不要单独使用青蒿素,而应与半减期较长的其<br/>他抗疟化学药联合使用,避免疟原虫出现抗药性。<br/><br/>  早在1982年瑞士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化学方法合成了青蒿素,但是合成的成<br/>本太高,所以到现在青蒿素还是靠从青蒿中提取。这样做会受很多限制,成本也<br/>不低,有时1千克青蒿素能卖到1千多美元。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br/>家用遗传工程的方法,让酵母菌生产青蒿素前体,再进而用以合成青蒿素,这样<br/>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据估计可以降低到一剂药的成本只有0.25美分。用这种方<br/>法大规模生产青蒿素的项目已在去年启动,预计明年可以上市。<br/><br/>  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振奋了广大<br/>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这未免太乐观了。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br/>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文革特定时期集中全国力量搞人海战术搞出来的,<br/>其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无数以讹传讹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br/>为困难,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要靠运气。自青蒿素发现40年来,开发中药的努力<br/>从来就没间断过,但是却再也没能发现第二种获得国际公认的药物。国外试图从<br/>植物中发现新药的努力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事实上,人类已经告别了盲目寻找<br/>药物的阶段,现在研发新药的主流是理性设计药物,即通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疾<br/>病的机理,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药物,然后据此合成一系列化合<br/>物进行筛选。这也应该成为中国研发新药的主流,而不是把财力、人力浪费在期<br/>盼奇迹的出现。屠呦呦的获奖是对40年前一次奇迹的表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br/>切不可因此迷失方向。<br/><br/>  2011.9.28<br/><br/>(《新华每日电讯》2011.9.30)<br/><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谢谢楼上的摘录,给我解开了疑惑。</p>
<p>(我倒没有刻意去寻找其中原因,但也大约估得差不离。中国“科学”还真的离得很远,就像我买股票那样靠运气吃饭的多)</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font size="2"><b>以下是引用<i>迷途汉</i>在2011-10-2 13:57:00的发言:</b><br/></font>
<p><font size="2">谢谢楼上的摘录,给我解开了疑惑。</font></p>
<p><font size="2">(我倒没有刻意去寻找其中原因,但也大约估得差不离。中国“科学”还真的离得很远,就像我买股票那样靠运气吃饭的多)</font></p></div>
<p><font size="2">汉叔,看看以下的转帖,你的疑惑才真的算解开。其实方舟子对中医的常识错误太多,数不胜数</font></p>
<p><font size="2"></font> </p>
<p><font size="2">实按:我早就说过N次,方舟子如老老实实的抄,那么他的科普还可能有些对的。但只要他一发挥或者说原创吧,那决对必有大错。因为这是他作为理科逃兵的硬伤和文科伪状元的软伤所共同决定的。 </font></p>
<p><font size="2"></font> </p>
<p><strong><font size="2">读读下面这篇亦明剥壳方舟子的力作,大家就可看出一个无科学真知,读中医书都不会断句的方舟子是如何靠抄袭走上反青蒿素是中医药的发现和创造的死路的。</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2">不信的话,让方舟子服一剂由屠呦呦发现并改造的青蒿素,你看他是死还是活。我料定它会死,因为它就是一个疟原虫的变种。]</font></strong></p>
<p><font size="2"> </font></p>
<p><font size="2">方舟子与青蒿素 (276 查看) </font></p>
<div class="horumReadBodyHead"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5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 size="2">发布:<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strong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a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153); PADDING-TOP: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href="http://www.2250s.com/v1/profile.php?2,7" target="_blank">亦明</a></strong></font></div>
<div class="horumReadBodyHead"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5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 size="2">日期: September 22, 2011 06:01PM</font></div>
<p><font size="2"><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 </p>
<div class="horumReadBodyText" style="ADDING-RIGHT: 5px; PADDING-LEFT: 5px; FONT-SIZE: 10.5pt; PADDING-BOTTOM: 5px; MARGIN: 0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22px; PADDING-TOP: 5px; FONT-FAMILY: 'Bitstream Vera="Vera"  Sans', 'Lucida Sans="Sans"  Unicode', 'Lucida Grande', Arial; WORD-WRAP: break-word"><font size="2">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医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浸液能够治疟这个线索,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至今,青蒿素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Miller LH, Su X. 2011. 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 Cell 146:855-858.)<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对于这项成就,方舟子的态度十分古怪。2002年3月14日,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发表题为《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的文章,介绍“中国的中医研究人员以古代医学文献为依据,重新发现了艾属植物治疗疟疾的功能 。”这篇文章还多次引用香港科技大学理查德?海恩斯教授的话,高度评价这个发现:“中国的研究人员在‘再度发现’甜艾蒿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对分离艾蒿物质,针对疟疾进行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国际社会却没有给予中国医药工作者们相应的认可。”“ (中国的艾蒿研究者们)应该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这项研究是整个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这根本不是什么‘再度发现’,而是中国 人伟大的科学发现。”<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按道理说,这篇文章不仅肯定了中医,而且还肯定了中国的科研人员,这些都是犯了方舟子的大忌的。所以,他如果不打这篇文章的假,那就已经算是法外施恩了。可实际上,方舟子不仅在2002年3月19日亲自把它转贴到新语丝读书论坛,没有加任何评论(见:[</font><a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153); PADDING-TOP: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href="http://www.xys.org/forum/messages/60000/60701.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font size="2">www.xys.org</font></a><font size="2">]),而且在第二天又把这篇文章列为当日新语丝的“新盗资料”的第二位(见:[</font><a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153); PADDING-TOP: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href="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qinghaosu.tx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font size="2">www.xys.org</font></a><font size="2">])。对于方舟子的这种乖常行为,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在当时,方舟子尚在贩卖中医书籍,因此他对中医这个“伪科学”并不仇视。<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可是,从2005年起,方舟子的态度突然变了——他非要割断青蒿素与中医的关系不可。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当然是使用偷、盗、骗这样的“故伎”。<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b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一、“青蒿鳖甲汤”vs.“青蒿鳖甲煎”</b><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2005年2月2日,方舟子在《北京科技报》上发表《艾滋病拯救得了中医吗?》一文,其中说,“搞了几十年的中医现代化,至今只有一种得到国际承认的新药青蒿素算是和中药沾了点边。”(见XYS20050204,[<a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153); PADDING-TOP: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href="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kb/zhongyi.tx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font size="2">www.xys.org</font></a><font size="2">])。4月6日,《北京科技报》又发表《专访方舟子:我为什么不相信中药疗效》,其中,方舟子对记者说了这么一段话:<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span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255);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抗疟疾良药青蒿素一直被当成开发中药的范例,其实它的研发只和中药沾了点边。它是从晋葛洪《肘后方》有关绞取青蒿汁可治疗疟疾的记载获得的研究思路,但是中医用于治疗疟疾的传统方剂青蒿鳖甲煎却对疟疾无效,因为煎煮破坏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失去了药效。几十年的研究才得到这么一种药物,说明从中草药发现新药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不大。”(XYS20050406,[<a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153); PADDING-TOP: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href="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bkb2.tx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www.xys.org</a>])。</span><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方舟子的这段话,不仅暴露出了他的无知,而且还暴露出了他的一个抄袭来源。原来,有个中医黑“旧袜子”在2001年发表了一篇《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批判》,其中有这样一段话:<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span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255);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对青蒿的研究也是从《肘后备急方》中的经验‘青蒿一把绞汁服,可以治疟’中,经过药理学的研究提取出青蒿素,获得了世界的承认。青蒿素是世界上唯一公认的由中国人发现其化学结构的药物。而中医的传统方剂青蒿鳖甲煎却无效,因为煎煮破坏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青蒿素获得承认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找到了它的化学结构并且其对疟疾的疗效高于奎宁。这些研究一经完成,它的成果就属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了。因为它不再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的了。这种研究只是借鉴了中医的实践经验,修正、补充、改善和发展了现代医学理论。”(见XYS20010320,[<a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153); PADDING-TOP: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href="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zhongyi.tx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www.xys.org</a>])。</span><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看到方舟子和旧袜子都提到“青蒿鳖甲煎”了吗?这就是方舟子抄袭的铁证。原来,这个“中医的传统方剂”,最初的名称是“青蒿鳖甲汤”,见于清代名医吴瑭(字鞠通,1758-1836)的《温病条辨》,用来治疗“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的名称一直流传至今,而“青蒿鳖甲煎”则只有极少数人使用,如清末民初中医何廉臣(1861-1929)在《重订广温热论》中采用这个名称。事实是,到中文期刊数据库(如维普)或网络图书馆(如超星)搜索“青蒿鳖甲煎”,结果均为零。反之,用“青蒿鳖甲汤”搜索,得到的结果分别为85(维普)和71个(超星)。由此可知,方舟子的“青蒿鳖甲煎”十有八九是来自那只旧袜子。<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当然,仅有十之八九的把握,还不能遽下结论。我们还需要其他的证据。<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之所以要说“青蒿鳖甲煎却对疟疾无效”,不过就是要证明,中医找到青蒿来治疗疟疾,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经过中医的配伍、炮制,把原先有效的药物搞得没有效了——你看中医有多蠢!方舟子的这个逻辑能够成立的前提是,第一,“青蒿鳖甲煎”确实是被中医用来治疟疾的;第二,“青蒿鳖甲煎”治疟疾确实无效。那么,这两个前提能否成立呢?<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先说“青蒿鳖甲煎”是否是被用来治疟疾。据《中医大辞典》,中医的疟疾按照临床症候分为风、暑、寒、温、湿、痰、食、风热等疟;按发病时间,又有间日、三日、子母、夜、鬼、暴、游、老、久、阴、阳诸疟;按诱因和流行特点,又分劳、虚、瘴、疫之疟;按肺脏、经络划分,又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疟劳、疟积、疟黄、疟脱、疟痞等名称。(见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974页)。另据《说文解字》,“疟”字的意思是“热寒休作”。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谓寒与热一休一作相代也。《释名》曰,瘧,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虽然现在把中医典籍中的疟症与由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等同,但实际上,疟只是症状,而能够引起“热寒休作”症状的病因却有很多。在《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中,余云岫曾这样论述道:<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span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255);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疟之为病,先寒后热,休作有时,而病之寒热休作者,不独疟病原虫所生之疟为然,化脓菌所成之疮疖亦有之,今謂之化脓热,人见其寒热休作也,即误以為疟。今人之患肠窒扶斯者,其后半期热势,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旧俗以为伤寒变疟,其误正同。……要而言之,痁者,每日寒热休作之病也。如间一日疟、间二日疟之重复传染,如化脓热,如肠窒夫斯后期之弛张热,如肺結核病之消耗热皆是,不独热帶酗原虫所成之热带热而已也。”(台湾自由出版社1972年版133页)。</span><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学》说得更为明确:“几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病因都可以引起反覆发热”。(8页)。<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也就是说,中医所说的“疟”,包括症状是反覆发热的许多种疾病,而不同的青蒿药物,就是针对不同的疾病的。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含青蒿素的青蒿汁液针被用来治疗由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但是,青蒿鳖甲汤所针对的“少阳疟偏于热重者”,却不一定是疟疾。确实,至今已经有很多利用青蒿鳖甲汤来治疗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疾病,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见:<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 size="2"><span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255);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谢东霞、廖俊旭:《青蒿鳖甲汤配合经方治肺心病急性发作64例 》,《国医论坛》 1997年 1期 41页。<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钟嘉熙 、黎壮伟:《青蒿鳖甲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30例》,《吉林中医药》2004年10期25-26页。<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张梅林:《青蒿鳖甲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年5期606页。</span><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既然“青蒿鳖甲煎”不是用来治疟疾的,它“对疟疾无效”,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就像是中医本来就没有说六味地黄丸能够治痢疾,可一个人却偏要拿它来治自己的痢疾,这个失败的病例,除了能够说明这个人的愚蠢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而方舟子在四年之后和旧袜子犯相同的蠢,除了是他抄袭了旧袜子之外,还能有其他的解释吗?<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青蒿鳖甲煎对疟疾到底有没有效?不论是旧袜子,还是方舟子,都没有提出“青蒿鳖甲煎却对疟疾无效”的证据,而是根据这样的逻辑推理:青蒿素不耐热,因此,“煎煮(青蒿)破坏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这样的推理能够成立,也需要一个逻辑前提:青蒿素是青蒿中唯一能够治疟疾的有效成分。可事实却是,这个前提也不能成立。在《中华本草7》(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663页),有下面一段文字:<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span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0,0,255);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取青蒿干叶洗净,浸泡15min煎煮,沸后再煮3min(煎煮时间过长则疗效降低;只煎1次),滤取药汁,药渣加压再取汁,两汁合并1次口服,每日3次,连服3d为1疗程。成人首次量青蒿干叶100g,以后各次65g,1疗程总量为620g,如系鲜叶用量加倍,小儿用量酌减。治间日疟58例,痊愈36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87.9%。平均退热时间15.6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54.35h。”</span><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这不是证明青蒿在煮沸之后,仍旧能够治疟疾吗?实际上,根据青蒿素研制项目领导人张剑方编写的《迟到的报告》(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年版),早在1973年,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人员“魏振兴介绍了他们的提取(青蒿抗疟有效成分)方法及药理实验研究的情况。他们提取的黄花蒿单体未出现心脏毒性,提取工艺也不存在提取温度超过60oC,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的现象。”<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另据《中华本草7》(660页),青蒿素的合成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青蒿酯钠等等都具有抗疟的功效。而据屠呦呦本人说,青蒿素的另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更稳定,抗疟性能更高。[Tu, Y. 2011.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 Nature Medicine 17 (10): xix-xxii]。尽管这些衍生物质大多来自化学合成,但是,它们存在于青蒿之中的可能性却无法排除。所以,旧袜子和方舟子说“青蒿鳖甲煎却对疟疾无效”,既没有证据的支持,在逻辑上也存在严重的漏洞。而他们二人之所以犯一模一样的错误,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后者抄袭了前者。<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青蒿的药用价值并不是仅仅在于青蒿素。《中国药用植物志》第四册说,“青蒿可用作退热药,止盗汗;又用作止血药,治鼻中衂血及便血;并为杀虫剂,主治疥瘙、痂痒、恶疮等。”(见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无页码)。又据《中华本草7》,除了抗疟原虫之外,青蒿还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解热、抗肿瘤等功效,而除了抗疟原虫的功能之外,其他功能在水煎火炒之后,大都不受影响。(见659-664页)。而使用青蒿的处方,除了截疟青蒿丸之外,还有治虚劳盗汗的青蒿煎;治骨蒸热、体瘦困乏、烦渴寒热的青蒿丸、青蒿饮子;治肾热之极呕血的丹蒿汤;治日晒疮的青蒿散。(见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医病证小方辞典》)。也就是说,青蒿在水煮之后,即使是其中的青蒿素受到了破坏,也仍旧具有药效。<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总之,方舟子抄袭旧袜子,想要通过“青蒿鳖甲煎却对疟疾无效”来说明中医无理、中药无效,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愚蠢、无耻和邪恶。<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 </span><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br style="PADDING-RIGHT: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TOP: 0px; WORD-WRAP: break-word"/></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青蒿vs.黄花蒿 <br/><br/>方舟子的“青蒿鳖甲煎”的笑话,他后来几乎从不提及。(2011年9月21日,方舟子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一文,把“青蒿鳖甲煎”改正成了“青蒿鳖甲汤”。这说明,他的抄袭劣迹早就曾被人指出,所以他才有六年时间不敢使用这个偷来的“利器”。)但是,青蒿素是产生于中医的最伟大的成就,而中医又是方舟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伪科学”,因此,青蒿素就成了方舟子的眼中钉,不让它与中医彻底脱离关系,他就会寝不安席,食不知味。怎么办呢?方舟子于是又找到了一件新的武器。2006年10月,方舟子在《经济观察报》上说: <br/><br/>“没有科学的指导,宝贵的经验也很容易走偏。以抗疟良药青蒿素为例,它的研发是受到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疟验方的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显然是一个验方,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复方配伍的理论无关。后来的中医医书例如《本草纲目》虽然都有青蒿可截疟的记载,但是现代研究表明中医所说的那种芳香可食用的青蒿(香蒿)并不能治疟疾,青蒿素是从中医并不认为能截疟、辛臭不可食用的另一种植物臭蒿(黄花蒿)提取出来的。我们只能推测葛洪说的青蒿指的是臭蒿,被后来的中医家搞混了,所以现在往往就把臭蒿改叫青蒿了。”(方舟子:《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2006年10月28日《经济观察报》,[www.xys.org])。 <br/><br/>方舟子的这个说法,马上成了新语丝上的官方说法。有人据此大骂中医“数典忘祖”(净凡皙:《谈中医与数典忘祖》,XYS20070707,[www.xys.org]),有人据此指责中医以假乱真(老丁:《“狸猫换太子”——扑朔迷离话青蒿》,XYS20070717,[www.xys.org]),还有人据此撕心裂肺地高喊“青蒿素这玩意实在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朋远来:《青蒿素——中医的奇耻大辱》,XYS20090413,[www.xys.org])。而方舟子自己也不甘人后,几年来一直将此事絮叨个没完没了: <br/><br/>“青蒿素是从黄花蒿提取的用于治疗疟疾的化学药,即西药。作为中药的青蒿是香蒿,不含青蒿素,即使有经过煎煮也破坏了活性,对疟疾无效。”(见2010年8月9日方舟子新浪微博,[weibo.com])。 <br/><br/>“中医用的那种青蒿治不了疟疾,事实上大规模筛查表明没有哪种中药能治疟疾。青蒿素是从中医不用的臭蒿提取的。”(见2011年2月18日方舟子新浪微博,[weibo.com])。 <br/><br/>“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没关系,甚至是中医的耻辱。用来提取青蒿素的那种青蒿(臭蒿)不是中医用的那种(香蒿),而且加热熬成汤药后青蒿素活性就被破坏了。”(见2011年9月15日方舟子新浪微博,[weibo.com])。 <br/><br/>那么,这个香蒿—臭蒿、青蒿—黄花蒿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br/><br/>原来,“青蒿”一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用来治疗痔疮的一个药方。(见严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补译》,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27-128页)。在《神农本草经》中,青蒿被称为草蒿。到了晋代,中医葛洪(284-364)在《肘后备急方》第三卷“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中,写下了一个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个药方。宋人沈括注意到,“青蒿一类,自有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见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874页)。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把这两种青蒿分别立了条目,一条是青蒿(香蒿),一条是黄花蒿(臭蒿)。自此,黄花蒿不再属于“青蒿一类”了。而青蒿素的发现,实际上来自于黄花蒿。<br/><br/>那么,黄花蒿到底是否属于青蒿呢?早在1848年,吴其濬(1789-1847)在他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就说,“青蒿……与黄花蒿无异。” <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2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81年,胡世林等人在《中药通报》上发表文章,建议将青蒿的种名定为Artemisia annua。(胡世林等:《青蒿素的植物资源研究》,《中药通报》1981年2期13-16页)。这个建议被1985年以后的《中国药典》所采纳,青蒿和黄花蒿被列为同一个种,Artemisia annua,黄花蒿被列为这个种的原种。 <br/><br/>也就是说,香蒿、臭蒿,青蒿、黄花蒿这些问题,本来就是李时珍搞错了,但是经过查阅文献,可以非常容易地将之解决。事实是,在方舟子纠缠这个问题之时,这个问题早已经得到了解决。对此,他根本就不可能不知道,因为1985年以后的《中国药典》和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对此都十分明确。不仅如此,屠呦呦、胡世林等人还多次撰文,讨论这个问题(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87年4期2-5页;胡世林《青蒿、黄花蒿和邪蒿的订正》,《基层中药杂志》 1993年3期4-6页;胡世林等:《青蒿与黄花蒿的订正》,见《本草纲目补正》,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90-93页)。 <br/><br/>这样一来,方舟子对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死咬不放,到底是为什么呢? <br/><br/>三、仅此一例? <br/><br/>实际上,不论是胡诌“青蒿鳖甲煎”,还是死咬香蒿不含青蒿素,方舟子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要割断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的关系。在2005年前后,方舟子还羞羞答答地说什么“青蒿素算是和中药沾了点边”,可是,到了2011年,方舟子干脆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说出了这样的话:“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没关系,甚至是中医的耻辱”。 <br/><br/>那么,方舟子非要割断青蒿素与中医的关系,又目的何在呢?当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废医验药”主张。而为了达到自己的邪恶目的,方舟子充分地利用媒体这个帮凶。 <br/><br/>2005年4月,方舟子对记者说: <br/><br/>“几十年的研究才得到这么一种药物,说明从中草药发现新药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不大。”(杨猛:《专访方舟子:我为什么不相信中药疗效》,2005年4月6日《北京科技报》)。 <br/><br/>2007年,中国政府决定拨出巨款促进中医药的科学化、现代化。这岂不是好事吗?可方舟子的反应却是气急败坏。这年5月,他对英国《自然》杂志的记者说: <br/><br/>“中医的基本概念,例如阴阳、五行和经络理论,是对人体模糊的描述,近乎臆测”。(Qiu, J. 2007. China plans to modernize traditional medicine. Nature 446, 590-591.) <br/><br/>两个月后,这句话又被《自然》杂志重新播放了一次。(Qiu, J. 2007. Traditional medicine: A culture in the balance. Nature 448, 126-128.) <br/><br/>2008年,方舟子又对美国《科学》杂志的记者说, “中药不是建立在科学,而是建立在玄学、巫术和传闻的基础之上,” 中国的本草物质组计划是“浪费科研经费”。(Stone, R. 2008. Lifting the Veil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319, 709-710.) <br/><br/>2009年,方舟子又对中国《名牌时报》的记者说: <br/><br/>“几十年来国内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中药的有效成分,真正获得国际公认的只有青蒿素一种,由此也可看出这一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并不看好其前途。中药不接受科学检验,就不可能做为药物进军国际市场。”(《方舟子就中药注射液问题答〈名牌时报〉记者问》,XYS20090201,[www.xys.org])。 <br/><br/>总之,如果你要“废医”,使中医现代化,方舟子就说中医不可救药;你如果要“验药”,方舟子就说你浪费科研经费。你如果举出中医药成功的例子,方舟子就说那是个例,并且与中医无关。那么,中医对发现青蒿素到底有多大的贡献?青蒿素是不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个例? <br/><br/>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数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府投入巨款,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是也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药物。而在屠呦呦参加中国寻找抗疟药物计划(“五二三项目”)之前,中国的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屠呦呦则从查阅中医典籍、走访老中医入手,“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最后把青蒿筛选了出来。(王丹红:《科学档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维善等讲述一段尘封往事:青蒿素结构的测定与全合成经过》,2008年12月2日《科学时报》)。也就是说,没有中医的指引,寻找抗疟药物就如同大海捞针;而有了中医的指引,就如同把漫无边际的大海浓缩成一个游泳池。中医起了这么大的作用,方舟子却说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医没关系,甚至是中医的耻辱”,一个人如果不是丧心病狂,会这么说话吗? <br/><br/>事实是,中医对于发现青蒿素的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早在1985年,《科学》杂志就发表长篇文章,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并且承认它是来自中国传统医学。(Klayman, DL. 1985. Qinghaosu (artemisinin): an antimalarial drug from China. Science 228, 1049-1055.)至今,这篇文章已经被引用一千多次。2011年,青蒿素的主要发现者屠呦呦获得Lasker~DeBakey临床医学研究大奖,西医出身的屠呦呦在《自然-医学》上发表的获奖感言就把这个发现归功于中医。(Tu, Y. 2011.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 Nature Medicine 17 (10): xix-xxii)。同样,著名的《细胞》在介绍这个发现时,也说它是“来自中草药园的发现”。(Miller LH, Su X. 2011. 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 Cell 146:855-858.)难道如山的铁证和这些在世界顶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都不算数,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是否有关要由一个小偷、骗子、打手说了算?! <br/><br/>实际上,青蒿素的发现,并不是中医对现代医学所做的唯一贡献。仅就疟疾而言,中医典籍记载的药方中,除了青蒿之外,还有常山、鹰爪、仙鹤草、绣球等二十多种植物对疟疾有一定疗效,其中的常山效果非常明显——只是因为其提取的有效成分副作用太大而没有进一步开发。这实际上证明了中医配伍理论的合理性。除了疟疾,屠呦呦在《自然-医学》的文章中,还介绍了以下中药进展:砒霜对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双盲试验证明,川芎和芍药提取物能够减轻冠脉再狭窄;血府逐瘀汤对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有显著疗效。 <br/><br/>总之,方舟子在中国媒体上关于青蒿素和中医药的言论,完全是撒谎造谣。 <br/><br/>四、两条肉蛆 <br/><br/>2011年8月,方舟子的打手、帮凶,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风闻世界著名的Lasker~DeBakey临床医学研究大奖要颁发给青蒿素的主要发现人屠呦呦,他于是抢先一步,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续发表三篇文章,推崇屠呦呦。(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英文版》,见科学网饶毅博客,[blog.sciencenet.cn])。不仅如此,饶毅还操纵、策划了一个所谓的“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把它拱手送给了屠呦呦。(商西:《屠呦呦再获生命科学大奖》,2011年9月20日《京华时报》)。有一位叫张良槌的网友这样评论饶毅的行为: <br/><br/>“饶一伙和这个公司为己私利,像一堆肉蛆爬到名人脸上。不仅抬高,炒作了自己。更恶心的是还要到处误导不知情者:没有我们这堆肉蛆爬在脸上,她能得奖,出名吗?”(见:[www.rainbowplan.org])。 <br/><br/>饶毅要“爬到名人脸上”抬高自己,怎敢得罪中医?所以新语丝上的中医黑们对饶毅展开了攻击,说他“推举2个中医当院士。这事儿靠谱?说其中一个发现了青蒿素”。与饶毅栓在一根绳子上的方舟子于是这样替饶毅辩护说: <br/><br/>“那是国内媒体乱报道,饶毅知道后很无奈。饶毅推举的是两个用现代科学方法检验中药,从中研发出新的化学药(青蒿素、砷剂)的‘西医’,并明确指出这与中医理论无关,正是我说的废医验药。”(见2011年8月24日方舟子新浪微博,[weibo.com])。 <br/><br/>2011年9月21日,方舟子又在有“祸国青年报”之称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一文,要彻底割断青蒿素与中医的关系。(见:[zqb.cyol.com])。在这篇文章中,方舟子手脚并用,双管齐下,把“青蒿鳖甲煎”和“黄花蒿”的招术全都用上,并且使用了葛洪不是中医、葛洪的青蒿药方是单方因此不是中药方这等无耻的诡辩逻辑。 <br/><br/>实际上,说葛洪不是中医,比说方舟子不是小偷骗子还要可笑。葛洪认为,“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抱朴子内篇?杂应》)。据他自述,他曾编纂《玉函方》百卷,“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出处同上)。没有医学知识,能做到这一点吗?(关于葛洪在医学方面的成就,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55-163页)。 <br/><br/>至于说葛洪的青蒿药方是单方,“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 ,因此“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那更是流氓的逻辑。假如这个逻辑成立,方舟子为什么要把“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后同房,治疗不孕症有‘神效’”、“在上元节时偷来富家灯盏放在床下,就能令人怀孕”、“鱼骨鲠喉,把渔网煮成汁或烧成灰喝了,就能让鱼骨掉下”、“把上吊的绳子拿来烧成灰,水服能够治狂癫”拿来(见方舟子《偏方是怎么来的》,2006年12月27日《中国青年报》),当作中医来狂批呢? <br/><br/>总而言之,对于方舟子之流来说,中医是他们手中的玩物:他们既可以对它吹捧、贩卖,也可以对它破口大骂、大打出手。到底是嘘寒问暖,还是拳脚相加,完全由他们自己的利益(成名、赚钱)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实际上连蛆虫都不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11-22 08:18 , Processed in 0.0535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