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专栏推荐文章》 《办理汇款注意事项及资助款疑问解答》 【求助】《访查活动求长期周末租车》 《办公室及各地区联络点》
《了解乐助会大全》 【求助】《各地区长期募集新旧纸箱》 【求助】《寻找采购书籍的固定供应点》 《捐助学生、捐赠物资指南》
查看: 11434|回复: 17

[综合类讨论] 【转帖】爱心助学缘何变成恩怨纠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30 0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心助学缘何变成恩怨纠葛
南山实验学校三年来捐助了许莲莲侄子7万多元学费,现在许却带着70多岁的老母亲露宿校门口表达不满
爱心助学缘何变成恩怨纠葛
□本报记者向微马琳洁/文陈远忠/图


  这几天,在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的校门口,“驻扎”着一对母女,她们随身拥着两床棉被,通宵达旦不顾疲惫地静坐着,向学校表示抗议。过路市民纷纷好奇地张望,她们是谁?风餐露宿在此有何诉求?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这里,与这对母女中的女儿——许莲莲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随后又与事件的另一方——南山实验学校的几位负责人做了深入的访谈,几番对质查证之下,事情的真相终于渐渐浮出水面。原来,这是一桩关于爱心捐助者与受捐者之间的恩怨纠葛,是一桩因爱而起、以怨告终的故事。
  “这个学校对我很不公平。”许莲莲指着学校大门忿忿不平地说着。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逻辑,照常理说,南山实验学校为许莲莲安排过一个好工作、又为她独力抚养的侄子许某某捐助了7万多元,作为受捐人的她应该对此感恩戴德才是,怎么反而心生怨恨呢?
  “她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于常人,当初我们出于善心帮助了她,她却没有感恩之心,我们做过成百上千次善举都很开心,没想到就出了这么个另类的事件。”捐赠方南山实验学校的几位校领导这样评价他们与受捐人许莲莲之间的恩怨。
  事情的原委要从3年前说起。2003年9月,《深圳法制报》连续刊登了“爱心姑姑”许莲莲只身抚养已故哥哥的儿子的报道,当时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南山实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看完报道后,被她重亲情的事迹所感动,一份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学校研究后决定为她献一份爱心:资助她的侄子许某某读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部分费用,并将她安排到学校做图书管理员。
  当时,还有中信深圳集团等好心的机构和个人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几经考虑权衡之下,许莲莲选择了南山实验学校。从此之后,许莲莲的侄子在这里上初中,她则在这里工作,直到今年7月,学校表示合同期满,不再续聘她。同时,校方与她及其侄子许某某签订了《捐资助学协议》,一次性支付给许某某助学金共6.4万元,加上此前三年的捐助,南山实验学校总共付出了7万多元捐资款。
  一桩爱心捐助故事到此本应画上句号,可事件突然节外生枝。9月上旬,本来答应给许莲莲一份工作的中信深圳集团几天之内又改变决定,婉言相拒了。许莲莲对此非常生气,她告诉记者,“中信”那边说南山实验学校评价她人品不好,因此才决定不予录用。“我现在带着70多岁的老母亲天天蹲在这个学校,就是为此而来的,学校方面必须向中信公司做出解释和澄清,恢复我的名誉,我并不是来找学校要钱的。”

  纠纷焦点1
  学校有没有捐助的责任?
  纠纷背景:3年前,学校方面与许莲莲座谈时曾说,可以资助许某某上到大学为止,当时他们预测这笔费用总共约需七八万元。
  许莲莲说法:当初他们是有承诺的,承诺是应该履行的。我从去年4月到今年9月经过争取才拿到这笔钱,要得很辛苦。孩子的书读到哪里,学校就应资助到哪里,这6万多块钱是我帮侄子讨来的,不是学校心甘情愿给的。
  南山实验学校说法:许某某是我校救助的特困生,从他2003年9月进我校初二以来至今,我们一共给了7万余元的费用给他。许莲莲有两个姐姐在香港,在她们这些至亲的人都不愿意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帮助了许莲莲与她侄子。去年8月许某某考入深大附中高中部后,为继续资助他,学校在调研后决定每学年度资助他8000元学习生活费用。可是许莲莲不接受这个方案,非要我们一次性支付8万元。要知道,学校凡超过5万元的开支都必须由区教育局组织招标,这么大笔的钱学校根本没办法开销。后来,她就经常上访、找区里找教育局告状,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在区教育局的协助下,才支出6万多元钱一次性支付给她,这笔账至今还挂着。
  该校负责人再三解释,对许莲莲和许某某的捐助绝对不是学校必须尽的责任,这完全是一种善举,但许莲莲好像认为这是学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她完全没有任何感恩之心,她的行为让奉献爱心的人感觉到精神上的巨大挫败,甚至容易让人丧失以后再奉献爱心的欲望。
  记者调查:记者分别在双方手上都看到了于今年1月10日的盖有校方公章的《关于资助特困生许某某同学实施方案》。方案上写得很清楚:学校承诺给许某某高中3年每学年8000元的资助金,“升入大学后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资助”。从此处看来,学校方面确实有资助许某某的诚意。

  纠纷焦点2
  为何许莲莲被校方辞退?
   纠纷背景:2003年9月,许莲连与其侄子一起来到学校后,她被安排到小学部图书馆工作。今年5月,校方安排她做宿舍管理员。7月,劳动合同期满,校方主动解约,不再续聘。
  许莲莲:因为我帮侄子找学校要了钱,学校不高兴,故意找借口要我走。我自认为工作尽力了,不比别人干得少,为什么要辞退我?
  南山实验学校:在长达3年的工作中,许莲莲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没有好好地珍惜自己拥有的机会。尤其是我们发现,她的心态极端,人缘关系不好,我们担心这样的人长期与学生接触,会对学生不利,甚至干出些极端的事来。因此便把她调离图书管理员岗位,安排做宿舍管理员,开始她也不愿意去,后来才去的。
  记者调查:记者找到当初带过许莲莲的图书管理员黄老师询问,黄老师说刚开始的半个月,交代她干什么还能去干,后来就慢慢变了,好像跟谁都有仇似的,安排她干点分内的事,也经常是在看完很多报刊后才开始干。

  纠纷焦点3
  “中信”为何改变了决定?
  纠纷背景:今年9月15日,许莲莲从学校离职后,拿着当年有关她的报道找到了中信深圳集团的有关领导。看到报道,这位领导表示既然当年提出过帮助她,如今愿意实现这一诺言,帮她在集团内找一份工作。3天后,中信深圳集团改变了决定,许莲连的这份工作落空了。
  许莲莲:如果学校不对中信说我的坏话,我就不会失去这份工作,我一定要找学校讨个说法,他们这样对我不公平。
  南山实验学校:我们从来不认识中信的人,也从没有找过中信方面来说许莲莲的事,中信的人也从来没有与我们联系过。
  记者调查:经记者几番查实后得知,中信方面本来准备就接收许莲莲的事在媒体做一些慈善宣传,某媒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了一些许莲莲与学校的纠纷,而中信的领导是间接从记者那里听说了学校对许莲莲的负面评价。

  双方心态
  许莲莲:我感觉学校既帮了我,又耽误了我,最少有三个方面对我不公平,我受了委屈。3年前有很多深圳人表示要收养我侄儿,而且如果当初我去了中信集团,比现在会好得多。学校一定要负责向“中信”解释清楚我的人品是好的。
  南山实验学校:我们不会因为这个事而停止行善,我们依然相信行善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件事也给了我们警示,行善要更理性、更聪明,对资助对象的背景考察应该更严谨、更全面些。

来源:http://dzb.sznews.com/szwb/content/2006-09/29/content_406638.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0 0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在行善的过程中,有些时候很多事情是我们意想不到和始料不及的,但为了保护我们爱心人士的……个人觉得真的有必要做好各种随时随地有事情发生的心理准备,别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和伤心”的……出现!!</p><p>    离开了论坛几天回来后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张帖<a href=\"http://learning.sohu.com/20060926/n245534437.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3333\">http://learning.sohu.com/20060926/n245534437.shtml</font></a></p><p>    </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0 0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很好的报道,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帮好事,一定要讲求方法与原则。
这次事件中,受助人有错,而我觉得捐助方也有相当的责任,责任在于他们不讲求方法,是他们过份的包揽造就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过往丛飞助学的报道中,就提到有这种没有报恩心的人,据乐昌方面反映,本月某报社倡导捐助的一个女学生(就是我们访查的那一个学生),在报社帮她找到学校费用(包学费、住宿、生活费)后,她的家中又再要求帮她们家人看病。所有的这些事件,去除表面的现象,都有一个质的相同,就是不讲求方法,过多的包揽求助方的经济。
本来,求助方是他们家庭的一员,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了他,但他的家庭也应当有责任与社会共同去为这个孩子承担责任。但是,就是由于我们一时头脑发热、爱心膨胀,于是不讲原则的去包这包那,于是乎,所有的爱心捐助,成了受助者应份得到的资产,从而“成就”了这一大串的麻烦。
我在本版面内的“理智的帮助他人”一文,背景是助学二年多看到有的家庭所出现要挟性质的要求,而导火索就是上述的那个乐昌女孩。
如果换了乐助会,我们坚持我们原则,这样受助者知道不可能要更多,因而不会出现以上的麻烦了。
其实换位思维一下,在我们未发现这些困难家庭时,他们是如何过的呢?
而全中国,又有多少比我们眼前看到的情况更为悲惨的事呢?起码在贵州,就还有一大把,为何我们要将自己全部的爱心,奉献给眼前的一个人呢?
再一次强调,我们要博爱,不要专爱;爱心资源有限,世上还有很多穷人,要合理分配给更大的求助人士。如果我们不讲求方法令上述这种没有报恩心的受助人出现,除了伤了自己的心之外,更令多少有爱心的人却步啊,这样是对社会爱心力量的一个大打击。

我想这一篇报道一出,会有多少人在感叹:唉,还是不要做好人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0 1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信“那边说南山实验学校评价她人品不好,因此才决定不予录用。”。
看来这公司的处理就够谨慎---其实还是有“基本丧失宣传价值”的因素在里面。
一种式商业价值优先的“扶贫”,只要注意合同上不出现头脑发热的文字,随时终止也没有多少“麻烦”。
另一种是爱心泛滥,但缺少捐助规则的热心人(如丛飞)虽然精神可嘉,但是后果的恶化却超出本身善心的意愿。
而作为目标是建立长期性助学平台的乐助会,在确定捐助对象,实行捐助标准的方面就跟以上两种捐助主体有所差异,没有随时甩手的轻松。
因为我们没有纯粹的炒作意向,又清醒的知道“受人以渔”的道理,目标又是针对贫困失学的孩子本身的学业的完成。所以对受助人的生活实际的了解就需要准确:
1。困难到什么状态(以是否难以维持读书状态下的生活为准);
2。向政府求助的情况怎样(因为政府对于真正贫困者必然有政策补助,);
3。按照乐助会的捐助标准能继续上学吗?(假如不能,我们就应该决定是放弃或者增加措施,盲目的募捐的结果是:汇款去了,人也不在了)
由于交通不便,环境差异,通讯曲折,在学生资料的处理的后期(更不用说募捐后)我们基本再难以对访查来的学生资料作更好的核对判断。90%的决定受助学生的因素都在访查时候完成,我现在是深深体会到原来活动部的工作的艰辛了----估计以后组织访查活动的前期,乐助会领导层就开始介入跟学校的商量(也可以说是谈判),建立合同式的协议了。
如果学校都不能作到“诚信”,给我们如实通报学生的情况,那就需要另外选择助学的合作对象了---毕竟我们还没有开发其他考核学生情况的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纷纷来电希望许莲莲调整心态走出低谷
“受助者应有一颗感恩的心”
南山实验学校表示不会停下爱的脚步
记者向微
《爱心助学缘何变成恩怨纠葛》追踪
读者纷纷来电希望许莲莲调整心态走出低谷
“受助者应有一颗感恩的心”
南山实验学校表示不会停下爱的脚步
本报记者向微
“我自认是一个很好的人,从来不伤害别人,南山实验学校伤害了我的名誉,我现在很难再找到一份工作了。”昨日,本报《爱心助学缘何变成恩怨纠葛》一文见报后,当事人许莲莲多次致电本报记者称自己受了委屈,学校方面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很多是不实之词。而另一方当事人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也打来电话作出了正面积极的回应。读者也纷纷来电,对这一纠葛表达了一个基本相同的观点,即“爱心无罪”,“受助者应该感恩”。
读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能得到帮助的人是幸运的,受助者应有一颗感恩的心。”昨天下午,读者陈小姐前后两次打来电话,还留下手机号码,希望能再次“详细阐述观点”。
陈小姐认为,许莲莲工作没做好被辞退是合理合法的;校方有奉献精神,但许莲莲却没调整到应有的心态。“许莲莲的境况是个人家庭遗留问题,从没人伤害过她的家庭,相反,3年前和3年后,社会却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爱心,可看来她并不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林先生说他每年拿出5%的生意收入来做善事,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助学资金不能一次性给予捐赠对象,以免发生中途辍学或休学,专款不能专用的状况。“本该分学年给的资助费,学校一次性打给了许莲莲,为什么她还是不满意呢?”
盛先生说:许莲莲年轻、健康,本应另找工作谋生,现在却带着70多岁的老人露宿街头,成何体统?
王女士说:“许莲莲受过中师教育,可以通过劳动来谋生,现在却与帮助过自己的人较劲。她目前的困境主要是性格所致,应改变一下,尽量与社会融合,否则路会越走越窄,心态也会越来越不好。”
南山实验学校:
不会停下爱的脚步
作为事件的另一方,南山实验学校也很快作出回应,认为本报报道用事实摆清了道理。校长李先启说:“对于许莲莲的事,学校一直很重视,也尽量满足她提出的资助要求,现在一次性给6.4万元已是极限,如果她还不满,学校是没有办法了。但是,我们领导班子有一个共识就是,虽然这个事件也带来很多麻烦和不愉快,但决不会改变我们行善助人的脚步,只不过今后要注意考察受资助对象的背景,注意资助的方式方法。”
一直负责许莲莲“专案”的沈立新副校长说,该校成立十多年来,每年扶助贫困地区的资助金都在10万元以上,送给贫困孩子的桌椅2000多套,电脑上百台,洗净的过季学生衣服几万套。“下个月,我们还要前往江西扶贫,为当地4个乡的几百名单亲贫困儿童送钱送衣物书籍,其中的5000元资助金还是李校长获得‘广东省名校长’荣誉得的奖金。”沈立新称,学校对这些行善的事迹没有专门记载,也从没寻求过媒体报道。
“你们这些记者帮学校说话”
记者向微
许莲莲提出,自己在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根本不是校方所指责的“不好好履行职责”、“心态极端”的人。“我从没为自己争取过权利,要钱也是为侄儿读书。”
许莲莲:我也懂得感恩呀,可是学校不该在中信那边说我品行不好,让我失去了一份好工作,我无法谅解这一点,除非学校向中信解释清楚。何况当初学校答应要管我侄子上完大学,就应该实践诺言,怎能中途变化呢?
记者:你是中师毕业,可以尝试着到别处去求职,何必一定要在中信与学校之间纠缠不清呢?
许莲莲: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宁愿不要这笔钱,而去中信上班。
记者:3年来,你和学校之间发生了这么多的麻烦,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许莲莲:没有,我这个人很老实,从不伤害别人。
许莲莲:“你们这些记者是拿了人家学校的好处,帮他们说话。”
记者问她此话有何依据,她没正面回答。记者告诉她:“就像当年《深圳法制报》报道你抚养侄儿一事一样,我们不存有任何私心,报道力求客观、准确、实事求是。”

来源:http://dzb.sznews.com/szwb/content/2006-09/30/content_409319.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解一些人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8 0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有句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现时,对许小姐来说,南山学校已非求她有报,只希望她对社会的爱心怀有感恩之心便够了,但是,她却对社会的关心与帮助视若囊中之物,非取不可。
对于这种人,我们除了改进自己的帮助方法之外,更要对这种人口诛笔伐才行,更望深圳的各方面人士要咬紧牙关对其不再伸出支援之手,以免让她如此恶劣的“静坐追讨”行为得逞,否则,社会之风气因这种人而败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8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助人中,我一直都重视一样东西,就是性格,人品,,,
否则,,真的流血又流泪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4: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话题引发热烈讨论,读者内心“翻腾”纷纷来电谈看法——
感恩之心已失落得太久

记者向微
感恩话题引发热烈讨论,读者内心“翻腾”纷纷来电谈看法——
感恩之心已失落得太久
本报记者向微
这是一个本不该引起争议的话题,这是一场关于施恩与感恩的人性纠葛。“如果人人不知感恩,以后谁还敢再随便去帮助别人?”昨天,《本报记者与许莲莲母女对话实录》一文见报后,引发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市民曾先生两度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难受”的心情。
从昨天下午2时许到晚上10时多,在不断给本报打来的热线电话中,持有曾先生这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张小姐说:“无论如何,南山实验学校给了许莲莲一份延续了3年的好工作,事实上也资助了她侄儿在深圳的学习生活,现在反而生出这么多麻烦来,这样的话以后谁还敢帮助别人,看了以后感到真不是滋味。许莲莲应该明白,自己应学会感恩,要是以后她的侄子对她也不感恩,与她斤斤计较,她会怎样想?”
看法1
有些人已丢失了很多传统美德
董先生说:“看了这个报道后觉得有点心酸,我自己也曾经帮助过别人,在困难的时候借钱给朋友,但借出去的钱从来没被归还过,以前是朋友,借钱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人性怎么变成这样的了?”
从事保险业的陈小姐则说了这么一番令人动容的话:“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很多公司都将这支歌作为司歌,让员工天天咏唱,可是真正能懂得歌中意味的人可能不多。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个世界就会少很多怨尤。哪怕是人家给你一块钱,也是一种资助,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一块钱与1万块钱里蕴含的爱心是一样的,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是以钱多钱少来衡量爱。”
陈小姐说,平时自己做保险业务时,只要客户表示愿意见面,她都会发自内心地先道三声谢。“现在很多人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乏感恩之心。有时,我们发现身边的一些所谓大老板特牛,让人生厌,他们已忽略甚至忘记了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得到多少人的帮衬和扶持才实现的。
吴小姐今天一早打来电话说,看了这个报道自己都快气出心脏病了。她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自以为是,凡事都从钱出发,把老祖宗的‘德’都丢光了,很多古老的传统美德都失落了,让人心痛心寒。”
看法2
感恩之心是“地球人”都认可的道理
从事通讯业的周先生说:“‘感恩之心’的话题本来没什么好讨论和争议的,古今中外上下千年,这是‘地球人’都认可的真理,惊人的一致。但是,今天在这里‘感恩’却成了一个热点话题,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们把一些最基本的人性的东西迷失了,将一些顺理成章的东西拔高到‘非人’的高度。姑姑抚养无依无靠的侄儿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舆论却将这种行为大加报道,无形中拔高了某人的心态,甚至可能将自己想像成了一个英雄。所以,后来她把社会应该给予自己家庭的资助看成一种‘责任’,甚至以钱多钱少来衡量对方的诚意,这种心态的形成不能怪她一个人,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环境所滋生出来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而有幸能得到帮助的人太少了,幸运的人受恩惠的人应该要心怀感恩。施恩者虽不能强求感恩,但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人的道德信仰,我们的问题在于失落了这种道德信仰,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件宝贝植回人心。”信奉佛教的陈女士来电说。
罗湖区公务员罗先生来电说:“这个报道很深刻,特别感谢媒体对感恩话题的正面宣传报道,让我们回味反思,唤起了我们的思考,触动了内心深处的很久以来没有拿出来晾晒的东西。”
看法3
还是要心怀友善帮许莲莲改变心态
家住蛇口的简先生说:“现在人心一边倒,对许莲莲充满谴责的声音,但深入一想,我们不能一棒子将人打死,凡事有因必有果,她这种混乱的逻辑思维也是多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许莲莲抚养侄儿本来是应该做的,当初媒体一报就成了榜样,她的心理被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氛围包围着,便造成了自以为是的心理。以至于现在受了资助,还把这拿着当找工作的筹码,而且还一定要进名企。”
陈小姐说:“希望许莲莲调整自己的心态,她一直尽力地在抚养侄儿,也为之付出了很多,可是现在这样做,会对侄儿造成很大的伤害,她想过这一点吗?我是一位母亲,我觉得许莲莲这样做,对孩子自尊心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如果她坚持这样的行为方式,将会让她一直以来对侄儿的照顾变得没有意义。”
“大家应该想办法来让许小姐改变目前的心态。”董小姐则提出:“虽然我认为许小姐有错,但还是要怀着友善之心来对待她,帮助她走出低谷。首先,她应该认识到,‘真正行善的人不求感恩’的观点是不对的,虽然施恩的人不必求感恩,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不要总是在抱怨生活,让我们学着来感激生活,才能快乐、平和地过好每一天。”
看法4
“感谢感激感动”是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
记者从频频的读者来电中发现,不论来电者年龄性别如何、从事何种职业,当他(她)们说起“感恩”这两个字的时候,情绪都会变得有几分激动起来,无不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失落表示深切的遗憾,无不热烈地呼唤感恩之心的回归。
福田中学的王老师表示,谈到感恩真是说到老师们的心坎里去了,如今很多的学生对老师、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这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应该赶快重拾感恩教育。审视当下青少年的美德意识,大多数人都会无奈地承认:曾经维系着整个传统文化的“孝敬、仁厚、宽容、责任’等传统美德出现了缺失,正被现代社会的物欲和人情淡薄所冲淡。
退休医生谢阿姨也持这一观点,她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涌现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精神疾病高发等很多社会问题,我看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美德被遗弃了、不吃香了,钱成了许多人衡量一切的标准。”
自由撰稿人方女士认为,“感谢感激感动”三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今中外、不论哪种信仰的人都推崇的美德,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无论今后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些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否则,无异于废弃大道、良心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之举,羔羊亦知跪乳之恩,何况人乎?
网友评论
■抚养侄儿是自己的选择,别人的帮助是爱心的表现,但不是一种责任。不能因为你自己选择了对自己的家族负责,他人就应该扶持你。人首先要自立!
■你的15年奉献、付出是对你侄子的,别人没有义务对此买单,社会给你的是对你侄子的怜悯和对你的同情而已。“爱心姑姑”,不要因你的行为让所有有爱心的人寒心,不要让我们以后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冷漠!
■我认为这种人就是接受别人的资助习惯了,将别人的爱心奉献认为理所当然。就像我们在路上给乞讨者一毛钱,他会拒绝,甚至会骂你一个道理。虽然爱心奉献不求回报,但这种善举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不要因此让我们的心冷到冰点。
■这次事件中,受助人固然有错,而捐助方也有一定责任,责任在于不讲求方法,过分包揽造就了这一事件的发生。曾经有一个类似的事件,一次某媒体倡导捐助的一个女学生,在媒体帮她找到学习费用(包学费、住宿、生活费)后,她家又再要求帮家人看病。所有的这些事件,去除表面的现象,都有一个质的相同,就是不讲求方法,以至于造成一连串的麻烦。(向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挖掘一场爱心救助引发的恩恩怨怨的背后故事
本报记者与许莲莲母女对话实录

记者刘深黄啸



    挖掘一场爱心救助引发的恩恩怨怨的背后故事
    本报记者与许莲莲母女对话实录
    本报记者刘深黄啸/文邵东升/图
    事件回放
    许莲莲曾是
    深圳的新闻人物
    18岁时,因哥嫂离婚变故,许莲莲承担了照顾刚出生一个月的侄子的重任,十几年如一日含辛茹苦。2003年9月,许莲莲的爱心事迹经《深圳法制报》(现已停刊)报道后,传为佳话,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许莲莲最终选择了南山实验学校。在校长李先启的支持下,该校让许莲莲的侄子小许免费入校读初中,资助小许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部分费用,同时安排许莲莲到该校工作,任麒麟小学部图书管理员。
    今年7月,许莲莲3年的工作合同到期,学校明确表态不再与其续签合同。校方与她及其侄子小许签订了《捐资助学协议》,一次性支付给小许助学金共6.4万元。
    一桩爱心捐助故事到此本应画上句号,可事件突然节外生枝。9月上旬,本来答应给许莲莲一份工作的中信深圳集团几天之内又改变决定,婉言相拒,许莲莲认为是学校在向中信公司介绍情况时说她表现不好,导致中信不接收她。
    随后,许莲莲带着年逾七旬的老母亲露宿南山实验学校门口,要:“讨个说法”。此事经包括本报在内的一些媒体报道后,许莲莲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1
    关于母女露宿学校门前的风波
    记者:许老师,3年前,你因为抚养侄子被称为“爱心姑姑”。南山实验学校承诺为你侄子赞助从初二到大学的学费,并且为你安排了工作。但如今你却和母亲一起露宿学校门前,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此事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学校与你解除了聘用合同吗?
    许莲莲:不是这样,我对学校的资助没意见,是因为他们要炒掉我,还向准备接收我工作的企业说我表现不好,导致“中信”不接受我了,媒体和网上许多人都谴责我忘恩负义。
    这3年,我在学校麒麟小学部图书馆工作。每年开学初,教师和学生的几百包教材、教参书都是我一个人拆包、分书,经常晚上还要加班。我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加上各种补贴就1500元,扣除保险各种费用后,领到手的只有1200元,还要照顾年老的母亲和读书的侄子。深圳的生活成本这么高,我们的生活怎样大家能想像得到。
    记者:学校的工资标准不是专门为你一个人制定的。很多在深圳的劳务工工作都很辛苦,加班加点,工资也不过1000多元。
    许莲莲:我工作很辛苦,勤勤恳恳,我是很努力的,和同事关系也很好,但他们认为我工作表现不好。现在我名誉扫地,简直没有活路,所以才露宿学校要讨个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关于3年前的爱心救助
    记者:那3年前他们为什么要帮你们?
    许莲莲:3年前,报道登出来后,有很多人要帮我们,包括中信。我要是当年去了中信,现在也不会变成这样。还有新洲的一个本地人,当时要出30万收养我侄子。
    记者:那你们为什么选择了南山实验学校?
    许莲莲:我妈决定的。
    许母:3年前是他们(学校)让我们来的,当初还有别人表示要帮助我们,但我们最终选择了南山这所学校。如果那时选择了别人,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更好。比如宝安有一家人要收养我小孙孙,还一次性给我们几十万,当时我想孩子如果能上好学校,自己带在身边,会好一点。为这个我和我女儿还有矛盾。
    许莲莲:对,3年前,我为我侄子寻找抚养家庭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爱不一定要拥有,能给他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才是真的爱。我和我妈当初为孩子的去留很长时间关系紧张。
    记者:社会关注你们一家,完全是出于关爱你的侄子,但现在事情好像已经演变成关于你工作问题的纠纷。这两件事应该分开。
    许莲莲:这两件事是有联系的。这3年里,学校免了我侄子初二、初三的学费和一半的餐费,算起来也就4000元左右。去年4月,我找到校长问侄子高中的学费问题,回答是高中的事去找高中吧,不要找我。后来又说如果要每年的8000元就要离开学校。
    9月6日,和学校签协议的当天,我也辞职了,搬离了学校。第二天,学校才把钱打到我侄子的银行账户上。其实学校是为了赶我走才给这笔钱的,就是为了不让我继续在学校工作。
    校方说了几次,提醒我有双重身份,既是小许的姑姑,又是学校的员工,不要因为小许丢了工作。我觉得他们一开始就没有诚意资助我侄子,想着让他在南山实验学校上两年初中,那些上高中,大学,都是太遥远的事。最后捐助就不了了之了。
    记者:看来你与学校的矛盾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但是听说你又要跳楼又要自杀的,太夸张了吧?你今年才30岁,还年轻,未来很长,又上有老下有小,碰到事情要做理性判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都是不应该的。
    许母:我也是担心她,所以跟她来。
    许莲莲:看到报纸和网上许多人谴责我,我才说气得我想跳楼。
    3
    关于当初对救助者的选择
    记者:人在很多事情的选择是没有回头路的,即便是你选择错了,自己也要承担这个后果。比如选择谁做你侄子的赞助者。这个选择不管怎么样,当初你是自己做出的选择。
    许莲莲:我当初在布吉一所学校当老师,工资也有1000多元。要是不跳槽到南山实验学校,现在也可以领到2000多元了。我当年的同事现在工资都比我高。
    记者:如果你在布吉上班,你侄子在南山上学,每天都要跑来跑去奔波照顾他,这中间的费用和精力的消耗,你有没有计算过?
    许莲莲:我也就是为了方便照顾侄子才来南山上班的,现在弄得没了工作。
    4
    关于南山实验学校对许莲莲侄子的资助
    记者:你对学校如此不满,但学校毕竟为你侄子付出了6万多元学费。
    许莲莲:这笔钱他们不是情愿给的,是我争取来的。
    记者:你认为这是学校欠你的吗?这不是对你们一家人的爱心吗?
    许莲莲:这钱不是欠我们的,但却是我争取来的,而且他们说话没有完全兑现。
    记者:这是什么意思?
    许莲莲:学校当初答应给8万元,结果只给了6.4万,等于打了个八折。校长当初答应给这笔钱并不是真心想帮我们。给我们这笔钱是为了让我离开这个学校,并且让我不能找到别的工作。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学校帮了你们,却害了你?
    许莲莲:是啊,学校给钱是为了赶我走,我失去了中信的工作,给钱有什么用。
    许母:给一百万也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5
    关于资助的受体
    记者:社会各界对你侄子的资助,是因为他是未成年人,没有自己抚养自己的能力。这个资助对象不是你,因为你是一个年轻,有知识,四肢健康的人,不应该是社会救助的对象。其实社会上比你贫穷困难比你需要救助的人还很多,人得了帮助,应该感谢人家。南山实验学校给的工资,应该是事先谈好的,也是你接受的,为什么现在又作为不满的理由呢?
    许莲莲:我当初到南山实验学校来工作,就是想离侄子近,可以照顾到他。我为了抚养我侄子。
    许母:小孙孙很乖,就想快点长大。
    记者:你抚养侄子的行为,为孩子成长做出的奉献,是特别善良的行为,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你侄子也表示姑姑永远是姑姑,就想赶紧长大,能照顾姑姑,让姑姑过上好日子。所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被当成美德。但你抚养侄子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是他的亲人,有血缘关系,不是与你毫无相关的邻家孤儿。反过来说,你是孩子的亲姑姑,如果你不抚养他,你反倒要受到谴责。
    6
    关于感恩
    记者:不管怎么说,社会上帮助了你侄子,南山实验学校帮助了你侄子。他们本来不欠你们的,但是伸出了援手,对此,你应该有感恩的心态。
    许莲莲:真正的行善之人,是不求感恩的。当年法制报连续几天爱心姑姑的报道出来后,有好心人打算给我付8年房租,我不好意思,让他帮我交了一年房租,大家在很多事情上帮我,他们什么都不求回报,你们随时可以打这些好心人的电话了解我,看他们是怎么评价我的。南山实验学校当初只资助了我侄子初中学费和部分餐费,才4000多元,,那6万多当时还没给,这样还要我感恩,他们都觉得好笑。
    记者:感恩与受惠的钱多少没有关系,只是表明你的态度。那么你恨南山实验学校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心甘情愿地履行捐助诺言?并且要求你感恩。
    许莲莲:我不恨他们。我只是希望他们能放过我,不要阻挠我到“中信”上班。
    7
    关于媒体的报道
    记者:你对本报关于此事的报道怎么看?
    许莲莲:你们写的全都是错的,有人告诉我记者被学校收买了。深圳再也不会有人敢用我了。就像南山实验学校帮过我,也害了我,媒体也是帮了我,最后又害了我。但说句心里话,如果不是因为后来这些不愉快的事,我还是很感激学校的。
    记者:我们的报道哪里是错的?
    许莲莲:你们说学校是自愿资助我侄子的,其实他们不是情愿的。现在你们上百度搜索,输入爱心姑姑,出来的都是骂我忘恩负义的帖子,都是因为你们的报道。
    记者:“收买”这样的话,对记者来说是侮辱性的。我们的报道历来是负责任的,也是知错就改的,你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甚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捍卫你的权利。
    许莲莲:我不会起诉,打官司是要许多钱的。
    8
    关于未来的工作
    记者:你那么年轻,又有文化,没有了工作可以再找。
    许莲莲:我是去找工作了。9月15日,我到中信集团,郭总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3年前我错过了中信,现在他们要实现3年前的承诺,安排我到下属的中信深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班。9月18日,我再到中信时,他们却婉言拒绝了我。这是因为中信人事部到南山实验学校调查时,学校对我评价不好,才导致我没被录用。我的名誉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损害。
    记者:你怎么确定是学校对你的评价不好?
    许莲莲:肯定是学校!之前我多次找学校讨侄子几年的学费,今年4月还找区教育局协调,因此得罪了校长。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到“中信”工作,去不了那里,我这辈子不会快乐,我会终身遗憾的。
    记者:去其他地方工作也不行吗?
    许莲莲:我就是想到“中信”工作,那是我最大的梦想。
    记者:如果“中信”给的工资和在学校一样,你能接受吗?
    许莲莲:(想了一下)我能接受,再说,我相信“中信”工资不会那么低。他们和我谈了,一进去就是1800元到2000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莲莲母女说法
    ■我对学校的资助没意见,是因为他们要炒掉我,还向准备接收我工作的企业说我表现不好,导致“中信”不接受我了,现在我名誉扫地,简直没有活路,所以才露宿学校要讨个说法。
    ■年前是学校让我们来的,当初还有别人表示要帮助我们,但我们最终选择了南山这所学校。如果那时选择了别人,我们现在的情况可能更好。比如宝安有一家人要收养我小孙孙,还一次性给我们几十万,但当时我想能给他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才是真的爱。
    ■我觉得学校一开始就没有诚意资助我侄子,只是想着让他在南山实验学校上两年初中,那些上高中,大学,都是太遥远的事。最后捐助就不了了之了。
    ■学校当初答应给8万元,结果只给了6万多,校长当初答应给这笔钱并不是真心想帮我们。给我们这笔钱是为了让我离开这个学校,并且让我不能找到别的工作。
    ■真正的行善之人,是不求感恩的。当年有好心人打算给我付8年房租,我不好意思,让他帮我交了一年房租,大家在很多事情上帮我,他们什么都不求回报。南山实验学校当初只资助了我侄子初中学费和部分餐费,才4000多元,,那6万多当时还没给,这样还要我感恩?
    ■你们写的全都是错的,有人告诉我记者被学校收买了。深圳再也不会有人敢用我了。就像南山实验学校帮过我,也害了我,媒体也是帮了我,最后又害了我。
    ■我就是想到“中信”工作,那是我最大的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感恩引起的话题
    本报记者刘深黄啸


    2006年10月13日下午,记者与许莲莲母女进行了一场态度平和的对话。我们共同回顾了这位“爱心姑姑”从3年前接受南山实验学校资助到与校方反目为仇的全过程,然后,我们又对一些关键环节交换了意见。
    许莲莲主要强调了两个问题:
    其一,校方3年来的资助是不诚恳、不情愿的,还大打折扣,当初动机就不纯,只是为了炒作自己,沽名钓誉,现在还要求别人感恩,很可笑。其二,媒体和校方一样为她抹黑,导致她找不到工作,所以她很不满,要露宿示威,甚至提出更过激的行为。
    社会舆论对此事的反响泾渭分明。多数人认为:许莲莲一家接受过校方的恩惠,免除其侄子初中的学费和一半餐费(价值4000元),最后一次性资助高中和大学的学费6.4万元,此外还安排了许莲莲的工作,就算许莲莲不愿感恩戴德,也不必恩将仇报,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然而,许莲莲对感恩说“不”。
    对话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许莲莲情绪激动的陈述。累积几年的陈年旧账突然全部翻出来,其细节之繁琐,情境之移换,让人一时如坠云雾之中,需要一番抽丝剥茧式的归纳与概括。
    校方当年资助许莲莲侄子的行为目前一致被认为是爱心之举(许莲莲认为其动机有杂质除外),然而,决策者犯了一个后悔莫及的致命错误,就是帮助了一个孩子尚嫌不足,同时还接收一个年龄不到30岁,身体健康,有文化,不具备爱心救助条件的年轻女人。这真是个“画蛇添足”式的悲剧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莲莲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的起因是因为社会对其侄子的爱心救助,但第二次被人关注是因为她与救助方因为自己的工作解约而当众示威。一个新闻事件的性质就这样由着许莲莲的个人意愿而发生了逆转。
    许莲莲第二次成为新闻人物的理由本来是不充分的,或者是很勉强的。说白了,一家单位与员工解除聘用合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是产生纠纷,至多也就是到有关部门投诉或仲裁之类,够不上什么新闻题材。然而,拔出萝卜是为了带出泥,许莲莲要把自己的事和侄子的事一起说。许莲莲并非新闻炒作专家,但她让职业炒手汗颜。
    本着襟怀坦白,不隐瞒自己观点的做人准则,记者想要说的是——校方与许莲莲及其侄子的关系,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必须分开说。
    其一,不管怎样说,校方真金白银拿出来是事实,你可以感恩,也可以不感恩,但这话要许莲莲侄子说了才算,许莲莲感恩不感恩都没用,因为受惠者不是她。其二,校方与许莲莲是契约关系,合同到期,双向选择天经地义。
    以上两点,一个是道义层面,一个是法律层面,没有道义准则的社会是不美好的,而没有法制准则的社会是会乱套的。
    施恩与感恩是权利与义务的分离,施恩不以回馈为前提和目的,感恩也不是可以强迫或屈从的。幸运的是许莲莲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她坚持认为是否感恩是她的自由,许多人对此还很糊涂啊。
    与许莲莲母女道别的时候,记者表达了诚恳建议:要相信政府部门、学校及媒体都是有良知的,爱心是真诚的,不要对人抱有敌意;就事论事,不要因为一件小小的纠纷就以死相挟,不必那么夸张。
    整整一个下午的对话有些令人疲倦,记者忽然萌生出一个假想,假如南山实验学校与许莲莲之间的聘任合同还没到期,或者当初因为疏忽忘记写明聘期,那后来的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们会减少多少烦恼啊,省下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

http://dzb.sznews.com/szwb/content/2006-10/18/content_457709.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5: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许莲莲事件标本意义及其他
作者:    2006-10-20 11:19:55


  核心提示
  连日来,许莲莲事件通过本报及有关媒体的报道,引起广大读者及网民的热议,有对“爱心姑姑”作为特殊弱势者理解的,有呼吁社会对其行为包容的,也有谴责、挞伐甚至痛骂的。一件由爱心捐助而起以双方反目告终的事件,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反响,多少有点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说是意料之外,因为该事件更像是无数民事纠纷中的一件;道是情理之中,是因为该事件似乎逆反了行善与感恩的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激起了大家对中国慈善机制的反思。这对目前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振其
   
     施恩知恩感恩共建和谐社会
     许莲莲到底是不是个不知恩感恩报恩的人,在此笔者不作褒贬,但有一点,大凡有悖知恩感恩报恩道德标准的人,几乎都会为人们所不耻,用一句老话说,即“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道德文化是惊人的相似甚至一致。故中国古代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与西方农夫与蛇的故事,尽管版本不同、情节不同,寓意却极其同一,都在对忘恩负义者大加批判的基础上,警示或告诫世人,行善不能盲目,要看清对象。
     不知恩感恩报恩甚至以怨报德的事例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不鲜见。深圳的爱心大使丛飞,生前曾捐助过无数困难者,其中之一某女大学生,其在读大学期间多次受到过丛飞的捐助,后来来深圳找工作,丛飞也帮了其大忙。但在丛飞生病期间,其不仅没到医院探望过一次,甚至还打电话向在病榻上的丛飞索要MP3。再比如,媒体前段时间“暴炒”的“女大学生网上卖身救母”事件,该女一方面接受着若干好心人源源不断的捐款,一方面又过着比较“奢侈”的生活,令许多施助者起疑,进而觉得受了骗。类似现象不少,颇让救助者感到困惑,进而感慨:好人难做,甚至好人做不得。由此又涉及到一个深层的问题,即我国捐助机制与捐助法规的问题。
     有学者称,社会财富分配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次分配是劳动报酬;第二次分配是税收调节;第三次分配是慈善捐助。深圳是个爱心涌动的城市,不仅涌现出丛飞这样的新时代雷锋,也出现了诸如本报报道过的袁文莉、史毓娟等大批爱心典型。从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社会角度讲,乐善好施、扶贫助困者多多益善,但由于我国的捐助机制与捐助法规还不完善,某些方面甚至残缺,如作为捐助“中介”的慈善机构少之又少或缺乏权威性,捐赠企业不能享受相应的税务减免等等,从而导致慈善行为不能畅通实现或者发生种种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矛盾。还有人建议,在目前相关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施助者与受助者应就捐助行为签订契约,以合同方式对此确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发生。
     不管怎么说,积善行德,扶贫救困不仅是传统美德,也是目前十六届六中全会倡导和要求的和谐文化核心内容之一。这需要大家一起来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营造施恩知恩感恩报恩的社会氛围。这方面,本版所报道的两篇文章,施助者故然令人表示敬意,以手工小礼物回赠资助人的贵州镇远贫困孩子之举及表示“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想参加义工”的南山残疾人孙红燕,亦让人感动。但愿捐助者与受助者都能这样良性互动,我们的社会必然走向和谐。   
   
     贵州镇远贫困学生手工礼物回赠资助人
     近日,一封来自千里之外、饱含感激的特快专递飞到了南山区义工联助学组。寄件者是湖北省秭归县教育局,特快专递里是精心制作的四面写着“情系三峡库区贫寒学子、慈善义举传承特区爱心”等字样的锦旗。秭归县教育局称,这是他们特意为感谢南山义工和深圳热心市民对秭归县贫困学生的爱心帮扶而制作的。同时,他们还授予了杨威、谢敬、宋弘、吴建斌等四位南山义工“爱心助学大使”的荣誉称号。
     从2001年6月开始,南山区义工联助学组便开始了助学计划,先后自费前往广西百色、贵州镇远、河源连平、江西九连山等地开展“一对一”助学活动。通过实地家访,他们详细了解到需要救助的孩子的详细资料,并将资料带回深圳,发动热心的深圳人结对帮扶。据统计,截至目前,南山区义工联共资助了400余人次贫困学生。
     宋弘是南山区义工联助学组组长,在他的家中,收藏着百余封受资助孩子们的来信。“宋叔叔,我这样的成绩一定会使您很伤心和失望,对不起,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的……”“叔叔,这学期我的成绩是全班第三名,你高兴吗?我好想见见您。”……歪歪扭扭的字迹、简单的话语,却都传递着一份感恩的心。
     今年国庆假期,南山区义工联一行16人又踏上了贵州镇远助学之旅,将筹集的34000元助学款发放给129名贫困学生。说起这次贵州行,宋弘说,大山里的孩子知道他们要来,一大早就起床了。山路崎岖不平,离学校很远,孩子们兴奋地一口气走到学校,比平时足足早到了一两个小时,还特意打扮了一下,其实都穿得很破旧。平时喜欢活蹦乱跳的孩子,都静静地站在二楼的走廊里,凝视着远方,翘首期盼。一看到他们,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鼓掌欢迎。
     “羊羊有事没去成,她资助的孩子还特意准备了贵州特产和自己手工做的小礼物,嘱咐我们一定要带回深圳,亲手交给羊羊。”宋弘告诉记者,每次义工去,孩子们都非常热情,一定要拉他们到家里去坐坐、吃顿饭。孩子们的家长像招待贵宾一样,把家里最好吃、平时舍不得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他们。
     “分别的时候是最难受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一定坚持要送出很远的路,直到我们上了车,他们还不肯回去,一直站在山坡上挥手。那一刻,我们真的很想哭。”(记者 雷玲 文/图)
   
     孙红燕挣的首笔钱捐给贫困儿
   
     在本报9月20日《南山直通车》的报道中,有一位名叫孙红燕的求助者,她是家住桃源街道龙辉花园的残疾人,从小听力有障碍。在父母的精心培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孙红燕2004年考上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1岁的她目前已经毕业,当时在罗湖的一家沃尔玛超市做临时工。但是,由于超市离家太远,工作性质又需要经常忙到深夜才能下班,她能否安全回家令父母每天都担忧不已。
     桃源街道办事处获悉孙红燕的难处后,考虑到她虽然略为残疾,但基本素质较好,且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当场推荐她到离家较近的龙辉社区从事协管员工作。
     而此前,孙红燕一家也一直是桃源街道残联对口扶助的对象之一。孙红燕的父母收入较低,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学,经济条件相对困难。当年,了解到孙家的情况后,桃源街道迅速为孙家向民政部门申请了困难补助,从孙红燕读初中开始,每年街道残联都会给她家3000元的帮困助弱金。1994年,残联在了解到孙红燕听课存在一定障碍后,还为她配置了一个近8000元的助听器。此外,孙红燕考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后,也获得了社会的众多关爱和资助。南山区残联、桃源街道残联、龙辉居委会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她捐助1万多元。
     孙红燕从小酷爱画画,且画得相当不错。几年前,一个香港人花了8000元买了她的几幅画。当时,她母亲做清洁工作,父亲是一名普通司机,家里经济相当拮据。8000元不是一笔小数目,也是孙红燕挣到的第一笔钱。但孙红燕告诉父母,她要把这笔钱捐给贵州的贫苦学童。父母深深理解孩子的愿望,二话不说带着孩子来到街道办事处,通过街道捐出了她一份纯真的爱心。
     “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来回报一路上帮助我的人,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参加义工。”在即将到龙辉社区上班前,孙红燕告诉记者。
    (记者 张云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羊羊有事没去成,她资助的孩子还特意准备了贵州特产和自己手工做的小礼物,嘱咐我们一定要带回深圳,亲手交给羊羊。”
_____虽然我还没有收到,依然心感谢并深深祝福......
真的很遗憾因为处理父母的事情而没有赶上这次的贵州山区行......但还是脱同伴给孩子和老师带去了节日的问候和礼物,这是给其中一个孩子的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常存感恩之心
杨黎光
恩,于施与者是一种崇高的德行,于受与者是莫大的帮助。一个人,一辈子,往往会遇到几个关键的坎,这些坎也往往是一己之力所难逾越的,而此时有人给予援手,那命运将会有太大的不同。也许施与者可能是举手之劳,而受与者可能因此走出人生的困境,走上希望的道路,实蒙大惠焉。对于这样的帮助,受与者是应当无论如何也忘记不了的。所以,我们古老的伦理中有这样的训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也便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感恩之心”。
心存感恩,我们对生活才能充满谢意,我们对未来才能充满憧憬。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社会中有驱除寒冷的温暖,人与人之间有不忍见到苦难的善意。匆匆而过的那些面孔尽管陌生,但是那些热情总是似曾相识。
心存感恩,让我们知道接受一份善意之后,也要学会奉送一份善意。因为善意是一团火,你可以从中感受热量,也别忘记在自己暖和过来之后,再添一把柴,以维持它永远暖暖的温度。也许,你的回报并不是投向你直接的那个恩人,但是,这更合恩情的本义,恩情本身就是一个可以传递的火把,从社会的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来,再传递给社会中的另一个地方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我想起了安徽省金寨县的那个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她就是一个心存感恩的人。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她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最后考入了大学。在她经济上可以独立的时候,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拒绝了大家的捐款捐物。她还远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却拿出微薄的收入来帮助那些更困难的学生,将她曾经所感受的恩情,传递给更多的人。
苏明娟知道,一味甘于困难、想当然地索取帮助,那是助长自己的懒惰,那会冷落人们的爱心,这对自己不负责,对社会不公平。困难不是与同情讨价还价的资本,困难更不是坐等爱心的条件。困难中的人必须学会自立,在接受帮助之后走出困难;学会感恩,从受助者逐渐成为助人者。
感恩,是不忘做人的本分——懂得善良的来意,懂得回报的责任。人人常存感恩之心,我们这个社会的善良才会有不枯竭的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1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话题引发热烈讨论,读者内心“翻腾”纷纷来电谈看法——
感恩之心已失落得太久
记者向微
  
  感恩话题引发热烈讨论,读者内心“翻腾”纷纷来电谈看法——

    感恩之心已失落得太久
    本报记者向微
    这是一个本不该引起争议的话题,这是一场关于施恩与感恩的人性纠葛。“如果人人不知感恩,以后谁还敢再随便去帮助别人?”昨天,《本报记者与许莲莲母女对话实录》一文见报后,引发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市民曾先生两度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难受”的心情。
    从昨天下午2时许到晚上10时多,在不断给本报打来的热线电话中,持有曾先生这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张小姐说:“无论如何,南山实验学校给了许莲莲一份延续了3年的好工作,事实上也资助了她侄儿在深圳的学习生活,现在反而生出这么多麻烦来,这样的话以后谁还敢帮助别人,看了以后感到真不是滋味。许莲莲应该明白,自己应学会感恩,要是以后她的侄子对她也不感恩,与她斤斤计较,她会怎样想?”
    看法1
    有些人已丢失了很多传统美德
    董先生说:“看了这个报道后觉得有点心酸,我自己也曾经帮助过别人,在困难的时候借钱给朋友,但借出去的钱从来没被归还过,以前是朋友,借钱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人性怎么变成这样的了?”
    从事保险业的陈小姐则说了这么一番令人动容的话:“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很多公司都将这支歌作为司歌,让员工天天咏唱,可是真正能懂得歌中意味的人可能不多。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个世界就会少很多怨尤。哪怕是人家给你一块钱,也是一种资助,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一块钱与1万块钱里蕴含的爱心是一样的,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是以钱多钱少来衡量爱。”
    陈小姐说,平时自己做保险业务时,只要客户表示愿意见面,她都会发自内心地先道三声谢。“现在很多人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乏感恩之心。有时,我们发现身边的一些所谓大老板特牛,让人生厌,他们已忽略甚至忘记了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得到多少人的帮衬和扶持才实现的。
    吴小姐今天一早打来电话说,看了这个报道自己都快气出心脏病了。她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自以为是,凡事都从钱出发,把老祖宗的‘德’都丢光了,很多古老的传统美德都失落了,让人心痛心寒。”
    看法2
    感恩之心是“地球人”都认可的道理
    从事通讯业的周先生说:“‘感恩之心’的话题本来没什么好讨论和争议的,古今中外上下千年,这是‘地球人’都认可的真理,惊人的一致。但是,今天在这里‘感恩’却成了一个热点话题,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们把一些最基本的人性的东西迷失了,将一些顺理成章的东西拔高到‘非人’的高度。姑姑抚养无依无靠的侄儿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舆论却将这种行为大加报道,无形中拔高了某人的心态,甚至可能将自己想像成了一个英雄。所以,后来她把社会应该给予自己家庭的资助看成一种‘责任’,甚至以钱多钱少来衡量对方的诚意,这种心态的形成不能怪她一个人,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环境所滋生出来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而有幸能得到帮助的人太少了,幸运的人受恩惠的人应该要心怀感恩。施恩者虽不能强求感恩,但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人的道德信仰,我们的问题在于失落了这种道德信仰,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件宝贝植回人心。”信奉佛教的陈女士来电说。
    罗湖区公务员罗先生来电说:“这个报道很深刻,特别感谢媒体对感恩话题的正面宣传报道,让我们回味反思,唤起了我们的思考,触动了内心深处的很久以来没有拿出来晾晒的东西。”
    看法3
    还是要心怀友善帮许莲莲改变心态
    家住蛇口的简先生说:“现在人心一边倒,对许莲莲充满谴责的声音,但深入一想,我们不能一棒子将人打死,凡事有因必有果,她这种混乱的逻辑思维也是多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许莲莲抚养侄儿本来是应该做的,当初媒体一报就成了榜样,她的心理被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氛围包围着,便造成了自以为是的心理。以至于现在受了资助,还把这拿着当找工作的筹码,而且还一定要进名企。”
    陈小姐说:“希望许莲莲调整自己的心态,她一直尽力地在抚养侄儿,也为之付出了很多,可是现在这样做,会对侄儿造成很大的伤害,她想过这一点吗?我是一位母亲,我觉得许莲莲这样做,对孩子自尊心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如果她坚持这样的行为方式,将会让她一直以来对侄儿的照顾变得没有意义。”
    “大家应该想办法来让许小姐改变目前的心态。”董小姐则提出:“虽然我认为许小姐有错,但还是要怀着友善之心来对待她,帮助她走出低谷。首先,她应该认识到,‘真正行善的人不求感恩’的观点是不对的,虽然施恩的人不必求感恩,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不要总是在抱怨生活,让我们学着来感激生活,才能快乐、平和地过好每一天。”
    看法4
    “感谢感激感动”是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
    记者从频频的读者来电中发现,不论来电者年龄性别如何、从事何种职业,当他(她)们说起“感恩”这两个字的时候,情绪都会变得有几分激动起来,无不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失落表示深切的遗憾,无不热烈地呼唤感恩之心的回归。
    福田中学的王老师表示,谈到感恩真是说到老师们的心坎里去了,如今很多的学生对老师、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这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应该赶快重拾感恩教育。审视当下青少年的美德意识,大多数人都会无奈地承认:曾经维系着整个传统文化的“孝敬、仁厚、宽容、责任’等传统美德出现了缺失,正被现代社会的物欲和人情淡薄所冲淡。
    退休医生谢阿姨也持这一观点,她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涌现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精神疾病高发等很多社会问题,我看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美德被遗弃了、不吃香了,钱成了许多人衡量一切的标准。”
    自由撰稿人方女士认为,“感谢感激感动”三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今中外、不论哪种信仰的人都推崇的美德,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无论今后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些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否则,无异于废弃大道、良心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之举,羔羊亦知跪乳之恩,何况人乎?
    网友评论
    ■抚养侄儿是自己的选择,别人的帮助是爱心的表现,但不是一种责任。不能因为你自己选择了对自己的家族负责,他人就应该扶持你。人首先要自立!
    ■你的15年奉献、付出是对你侄子的,别人没有义务对此买单,社会给你的是对你侄子的怜悯和对你的同情而已。“爱心姑姑”,不要因你的行为让所有有爱心的人寒心,不要让我们以后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冷漠!
    ■我认为这种人就是接受别人的资助习惯了,将别人的爱心奉献认为理所当然。就像我们在路上给乞讨者一毛钱,他会拒绝,甚至会骂你一个道理。虽然爱心奉献不求回报,但这种善举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不要因此让我们的心冷到冰点。
    ■这次事件中,受助人固然有错,而捐助方也有一定责任,责任在于不讲求方法,过分包揽造就了这一事件的发生。曾经有一个类似的事件,一次某媒体倡导捐助的一个女学生,在媒体帮她找到学习费用(包学费、住宿、生活费)后,她家又再要求帮家人看病。所有的这些事件,去除表面的现象,都有一个质的相同,就是不讲求方法,以至于造成一连串的麻烦。(向微)


http://dzb.sznews.com/szwb/content/2006-10/19/content_460885.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乐助会 ( 粤ICP备17000649号 )

GMT+8, 2024-11-22 07:25 , Processed in 0.0508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