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话题引发热烈讨论,读者内心“翻腾”纷纷来电谈看法——
感恩之心已失落得太久
本报记者向微
这是一个本不该引起争议的话题,这是一场关于施恩与感恩的人性纠葛。“如果人人不知感恩,以后谁还敢再随便去帮助别人?”昨天,《本报记者与许莲莲母女对话实录》一文见报后,引发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市民曾先生两度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难受”的心情。
从昨天下午2时许到晚上10时多,在不断给本报打来的热线电话中,持有曾先生这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张小姐说:“无论如何,南山实验学校给了许莲莲一份延续了3年的好工作,事实上也资助了她侄儿在深圳的学习生活,现在反而生出这么多麻烦来,这样的话以后谁还敢帮助别人,看了以后感到真不是滋味。许莲莲应该明白,自己应学会感恩,要是以后她的侄子对她也不感恩,与她斤斤计较,她会怎样想?”
看法1
有些人已丢失了很多传统美德
董先生说:“看了这个报道后觉得有点心酸,我自己也曾经帮助过别人,在困难的时候借钱给朋友,但借出去的钱从来没被归还过,以前是朋友,借钱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人性怎么变成这样的了?”
从事保险业的陈小姐则说了这么一番令人动容的话:“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很多公司都将这支歌作为司歌,让员工天天咏唱,可是真正能懂得歌中意味的人可能不多。如果每个人都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个世界就会少很多怨尤。哪怕是人家给你一块钱,也是一种资助,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一块钱与1万块钱里蕴含的爱心是一样的,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是以钱多钱少来衡量爱。”
陈小姐说,平时自己做保险业务时,只要客户表示愿意见面,她都会发自内心地先道三声谢。“现在很多人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乏感恩之心。有时,我们发现身边的一些所谓大老板特牛,让人生厌,他们已忽略甚至忘记了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得到多少人的帮衬和扶持才实现的。
吴小姐今天一早打来电话说,看了这个报道自己都快气出心脏病了。她说,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自以为是,凡事都从钱出发,把老祖宗的‘德’都丢光了,很多古老的传统美德都失落了,让人心痛心寒。”
看法2
感恩之心是“地球人”都认可的道理
从事通讯业的周先生说:“‘感恩之心’的话题本来没什么好讨论和争议的,古今中外上下千年,这是‘地球人’都认可的真理,惊人的一致。但是,今天在这里‘感恩’却成了一个热点话题,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们把一些最基本的人性的东西迷失了,将一些顺理成章的东西拔高到‘非人’的高度。姑姑抚养无依无靠的侄儿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舆论却将这种行为大加报道,无形中拔高了某人的心态,甚至可能将自己想像成了一个英雄。所以,后来她把社会应该给予自己家庭的资助看成一种‘责任’,甚至以钱多钱少来衡量对方的诚意,这种心态的形成不能怪她一个人,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环境所滋生出来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而有幸能得到帮助的人太少了,幸运的人受恩惠的人应该要心怀感恩。施恩者虽不能强求感恩,但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人的道德信仰,我们的问题在于失落了这种道德信仰,当务之急是要把这件宝贝植回人心。”信奉佛教的陈女士来电说。
罗湖区公务员罗先生来电说:“这个报道很深刻,特别感谢媒体对感恩话题的正面宣传报道,让我们回味反思,唤起了我们的思考,触动了内心深处的很久以来没有拿出来晾晒的东西。”
看法3
还是要心怀友善帮许莲莲改变心态
家住蛇口的简先生说:“现在人心一边倒,对许莲莲充满谴责的声音,但深入一想,我们不能一棒子将人打死,凡事有因必有果,她这种混乱的逻辑思维也是多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许莲莲抚养侄儿本来是应该做的,当初媒体一报就成了榜样,她的心理被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氛围包围着,便造成了自以为是的心理。以至于现在受了资助,还把这拿着当找工作的筹码,而且还一定要进名企。”
陈小姐说:“希望许莲莲调整自己的心态,她一直尽力地在抚养侄儿,也为之付出了很多,可是现在这样做,会对侄儿造成很大的伤害,她想过这一点吗?我是一位母亲,我觉得许莲莲这样做,对孩子自尊心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如果她坚持这样的行为方式,将会让她一直以来对侄儿的照顾变得没有意义。”
“大家应该想办法来让许小姐改变目前的心态。”董小姐则提出:“虽然我认为许小姐有错,但还是要怀着友善之心来对待她,帮助她走出低谷。首先,她应该认识到,‘真正行善的人不求感恩’的观点是不对的,虽然施恩的人不必求感恩,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不要总是在抱怨生活,让我们学着来感激生活,才能快乐、平和地过好每一天。”
看法4
“感谢感激感动”是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
记者从频频的读者来电中发现,不论来电者年龄性别如何、从事何种职业,当他(她)们说起“感恩”这两个字的时候,情绪都会变得有几分激动起来,无不对这一传统美德的失落表示深切的遗憾,无不热烈地呼唤感恩之心的回归。
福田中学的王老师表示,谈到感恩真是说到老师们的心坎里去了,如今很多的学生对老师、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这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应该赶快重拾感恩教育。审视当下青少年的美德意识,大多数人都会无奈地承认:曾经维系着整个传统文化的“孝敬、仁厚、宽容、责任’等传统美德出现了缺失,正被现代社会的物欲和人情淡薄所冲淡。
退休医生谢阿姨也持这一观点,她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涌现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精神疾病高发等很多社会问题,我看这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美德被遗弃了、不吃香了,钱成了许多人衡量一切的标准。”
自由撰稿人方女士认为,“感谢感激感动”三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今中外、不论哪种信仰的人都推崇的美德,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无论今后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些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否则,无异于废弃大道、良心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之举,羔羊亦知跪乳之恩,何况人乎?
网友评论
■抚养侄儿是自己的选择,别人的帮助是爱心的表现,但不是一种责任。不能因为你自己选择了对自己的家族负责,他人就应该扶持你。人首先要自立!
■你的15年奉献、付出是对你侄子的,别人没有义务对此买单,社会给你的是对你侄子的怜悯和对你的同情而已。“爱心姑姑”,不要因你的行为让所有有爱心的人寒心,不要让我们以后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冷漠!
■我认为这种人就是接受别人的资助习惯了,将别人的爱心奉献认为理所当然。就像我们在路上给乞讨者一毛钱,他会拒绝,甚至会骂你一个道理。虽然爱心奉献不求回报,但这种善举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与事,不要因此让我们的心冷到冰点。
■这次事件中,受助人固然有错,而捐助方也有一定责任,责任在于不讲求方法,过分包揽造就了这一事件的发生。曾经有一个类似的事件,一次某媒体倡导捐助的一个女学生,在媒体帮她找到学习费用(包学费、住宿、生活费)后,她家又再要求帮家人看病。所有的这些事件,去除表面的现象,都有一个质的相同,就是不讲求方法,以至于造成一连串的麻烦。(向微)